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
搜尋相關的資源 2,837 筆
web外國傳入之雜技
從西方傳入的雜技娛樂,自漢代起,至唐代時大盛。《後漢書》中記載,當時有很多耍魔術雜技的藝人,大多來自於西方諸國。 安帝時「國王雍由調,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又善跳丸,數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除了史書中有所記載之外,在漢代石刻畫像中,也豐富地描繪當時的雜技表演;如山東武氏祠石室中宴飲嬉戲的圖像,其中有一人倒豎,足上豎立一小兒騰空飛起,非常生動逼真。
周忠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656
下載:3
web福州
明成化二年(西元1466年)決定將福建市舶司,由泉州遷到福州,此後福州就成為對琉球開放的唯一港口。琉球的貢船每次都挾帶貨物,進行貿易。明朝政府派往琉球冊封的船隻,也進行同樣的活動。
周忠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233
下載:0
web動物俑
在唐三彩動物俑中,以馬和駱駝的塑造最為成功。唐三彩馬,具有頭小,頸長而粗,比例均稱,膘肥體壯,肌肉清矍有力,神駿矯健的特點。馬的姿態生動有趣,有的靜靜地站著,有的緩步徐行,有的昂首嘶鳴,有的低頭啜飲或啃蹄,神態無不惟妙惟肖。 而三彩駱駝,背載絲綢或馱樂隊,仰首嘶鳴,那赤髯碧眼的牽駝俑,身穿窄袖衫,頭戴翻簷,再現了中亞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回憶起當年駱駝叮噹漫步在〝絲綢之路〞上的情景。它們都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看到這些三彩駱駝及胡俑,我們彷彿看到在黃沙漫漫的大漠之上,一批又一批異域商人牽著載滿絲綢寶物的駱駝,正風塵僕僕地長途跋涉在絲綢之路上。而陣陣駝鈴聲,則傳達出中西友好交往的佳音。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327
下載:0
web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率領三十六名軍士,出使西域諸國,先於鄯善建功,後又和疏勒(今新疆喀什)、車師等國結成了友好的關係。他善用西域諸國的力量,以巧妙、以少勝多的戰略戰術,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例如平定疏勒的叛亂、擊敗了龜茲與莎車,並配合東漢的軍隊的勝仗,終迫使北匈奴西遷。班超被任命為都護,駐守龜茲,西域五十餘國全部歸附了東漢;班超後被封為定遠侯。自西漢末年起即被阻塞了的東西交通大道,因此又重新暢通了。班超還和安息(今伊朗)國建立了友好關係,並派助手甘英到達條支(今敘利亞一帶),前往聯絡大秦(今羅馬),在大漢絲路上留下了一代雄風。
周忠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316
下載:1
web唐宋至元明時期的貿易船
唐宋時期: 中國-舟:最大者為獨檣舶,能載一千婆蘭(三十萬斤),次為牛頭舶,載重量約為獨檣舶的三分之一;再次者為木舶,又次者為料河舶,其載重量又各遞減三分之一。大船:蒼舶長二十丈、載六七百人。外國-師子國舶:梯而上下數丈,皆積寶貨。舶發之後,海路必養白鴿為信。元明時期:鄭和下西洋,依靠一支聲勢浩大、組織嚴密的船隊,每次動用的船隻常成百上千。羅懋登《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西元1597年)將下西洋的船隻,按照大小和性能,分成寶船、馬船、糧船、座船和戰船五類。寶船是運輸寶貨的主要貿易船,又稱寶舡、寶舟、寶石船、龍船,建制龐大,設備齊全,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適航性,能經風暴,進行長途航行。馬歡《瀛涯勝覽》(明人說集本,三寶爭彝集)卷首列舉的寶船,「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談遷《國榷》卷十三也說,寶船「其大修四十四丈,搏十八丈,次修三十七丈,博十五丈」。明代的工部尺折合0.311米,寶船的長度達到138.084米,闊56米,船上豎有九桅。最小的戰船,也長十八丈,闊六丈八尺,船上有五桅。船隊以寶船為主,故下西洋的船隊又稱為寶船隊。
周忠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322
下載:1
web幕府政治
西元九世紀以後的日本,均田制破壞及朝綱與地方秩序紊亂,造成傳統氏族及封建勢力抬頭,幕府取代朝廷而掌握實權,社會分為天皇、貴族(豪族)、武士及平民等階級。幕府執政期間曾發生兩次元兵征日的事件,日史稱為文永之役及弘安之役,元兵敗;而後宋、明時代,中日貿易仍相當興盛,但倭寇之患也日趨猖獗。豐臣秀吉尊榮皇室、削弱諸侯、鼓勵武士將內戰轉為對外侵略,使中、日兩國爆發朝鮮之役,使明朝衰落,日本政局則由德川家康重新統一,建立江戶幕府。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238
下載:1
web遺跡發現者 - 王道士
王圓籙,湖北人。早年因逃荒離開家鄉,後來在甘肅的巡防軍當小兵。士卒退伍後,流浪到莫高窟做道士,法名法真。喇嘛念的是西藏經,找他幫忙解釋漢文經典。因為佛窟改建道觀的工程,意外在十六號洞窟,發現大批文物,即後世所謂「敦煌寫本」。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303
下載:0
web佛教傳入與發展
西元前五十七年朴赫居世建國(新羅)時定都於慶州。佛國寺、石窟庵、新羅金冠、磨崖三尊佛像等華麗輝煌的文化遺產遍佈,有著許多文化財。佛國寺包括七十多棟建築物,排列在大石基壇上,伽藍的結構和配置,全仿自唐的佛寺建築,其多寶塔和釋迦塔,則有匠心獨具,不同於中、日佛塔建築。近來在釋迦塔內發現的漢譯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咒,考證是唐天寶十年以前所印,這是中國也是世界最早的印本,足以證明朝鮮與中國印刷技術的接觸。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453
下載:5
web中國的主要輸出品 - 絲綢
絲帛是一種特殊的交易物,在世界享有很高的聲譽,甚至可以代替通貨使用。西元1082年三佛齊國船長,向廣州提舉市舶司孫迥贈龍腦和布。 孫迥向朝廷報告,詔令按捐帛優惠價收購入官庫。西元 1219年,由於進口香藥過多使金銀外流,於是改用絹帛、錦綺與瓷漆之類換貨,反而造成各項絲綢產品,遠銷世界各地。這些色澤艷麗、光滑柔軟的中國絲綢,深受歐美社會人士的喜愛。甚至,中國生產的棉布,也還是十九世紀初英國紳士和法國市民,時髦一市集流行長褲所不可或缺的用料。
周忠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378
下載:0
web泉州
五代時,泉州便出口陶瓷。處州瓷器(哥窯、龍泉窯)、泉州青瓷器在世界均享有盛名。建陽的建窯以黑釉聞名,所產兔毫盞是品用斗茶(註:茶藝比賽)者愛好的瓷盞;阿拉伯人也熟知建瓷 Ghazar-Sini。伊德里西稱贊泉州 Susah:“建築美麗,買賣興隆、商務信譽,馳名於世;所產瓷器,極其精美。中國所稱的建瓷,尤其別緻”。建瓷的名聲之大,在青釉、青白釉、白釉與醬釉之外,別具一格。泉州附近各縣,外銷窯十分集中,德化就有四十八處窯址,宋元之際已在世界展露頭角。馬可?波羅特別提到,刺桐城附近的泉州Tiunguy“製碗和各種瓷器,既多又美,價格便宜。除了這個港口之外,其他港口都不出這種東西”。他說的泉州(閩南語譯音)瓷便是供外銷的泉州青瓷(土龍泉),但著名的德化瓷也是使用這個名稱。泉州的市舶之利,自宋代起即日趨顯著,自元代達到高峰。南宋時的泉州,不僅是重要的國際貿易港口,同時也成為伊斯蘭教徒在中國的主要群居地之一。這些以經商為主的伊斯蘭教徒,不但繁榮了泉州當地的經濟,同時也在當地興建清真寺,增加了當地的伊斯蘭教景觀。此外,這些伊斯蘭教徒在中國為官者日多,其中甚而能影響當時中國政局的發展,蒲壽宬和蒲壽庚兄弟,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周忠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230
下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