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育大市集Logo

網站導覽
:::

資源分類

藝術領域
國中7-9年級(四)
搜尋相關的資源 42
文化保存-亂彈戲(潘玉嬌)-資源代表圖
web文化保存-亂彈戲(潘玉嬌)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亂彈戲自清代中葉隨中國大陸移民傳入臺灣,流傳至今約有二百多年歷史。在臺灣常民生活裡的各種廟會、慶典場合中,曾不分族群廣受歡迎,風靡一時,甚至有「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的俗諺流傳。 「北管戲」是與「南管戲」的相對稱呼,為臺灣民間社團重要的戲曲音樂活動,又稱「子弟戲」,該項戲曲若由專業演員演出,則稱為「亂彈戲」,主要可分為福路和西路兩個系統。「福路」又稱為「舊路」,屬於「梆子腔」;「西路」又稱為「新路」,屬於「皮黃腔」。二者是獨立的體系,各有一套戲碼,大部份的戲齣並未重疊。此外,伴奏的樂器不盡相同,福路以提弦(殼仔弦)領奏,西路以吊規仔(京胡)領奏,唱腔旋律風格亦迥異。
點閱:54
下載:0

文化保存-宜蘭本地歌仔(壯三新涼樂團)-資源代表圖
web文化保存-宜蘭本地歌仔(壯三新涼樂團)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歌仔戲約在百餘年前發源於蘭陽平原,是唯一形成於臺灣本土的傳統戲曲。「本地歌仔」正是歌仔戲的前身,也是歌仔戲最原始的雛形,在臺灣表演藝術發展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所謂「本地歌仔」的「本地」意指宜蘭當地;「歌仔」則是「歌謠」之意。本地歌仔就是源自宜蘭當地的民間歌舞小戲。本地歌仔目前僅存歌仔戲的發源地宜蘭地區,形成之初祇有〈山伯英臺〉、〈陳三五娘〉、〈呂蒙正〉、〈什細記〉四大齣,且由業餘子弟所組成,當時農村青年在閒暇之餘,在廟埕、樹下表演自娛娛人,後來在廟會中跟隨遊行隊伍,載歌載舞邊走邊演,這種陣頭形式演出,稱為「歌仔陣」。因採「落地掃」形式演出且無戲服,也無水袖,並大量援用車鼓戲的曲調、動作以及妝扮,因此其表演形式與車鼓戲有許多相似之處。本地歌仔的表演雖然簡單、樸素,但卻代表歌仔戲最原始的演出形式,它形成於民間,代表庶民的音樂、舞蹈,呈現基層的常民藝術。由於本地歌仔保存臺灣唯一本土劇種的形式,且隨藝師凋零有瀕臨失傳的危機,文化部於102年指定宜蘭本地歌仔為重要傳統藝術,保存團體為壯三新涼樂團。
點閱:43
下載:0

文化保存-說唱(楊秀卿)-資源代表圖
web文化保存-說唱(楊秀卿)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說唱念歌原本是中下階層沿村走唱、賣藝糊口所必須具備的技能,楊秀卿女士的藝術被發掘,始於許常惠與曾永義教授於1985年代表文建會,邀請其於藝術季中獻聲,自此楊女士致力於念歌藝術的薪傳,迄今已有廿餘載,雙眼全盲的楊女士,以溫柔卻堅定的歌聲見證台灣的社會發展歷程。
點閱:43
下載:0

文化保存-布袋戲(陳錫煌)-資源代表圖
web文化保存-布袋戲(陳錫煌)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布袋戲在台灣的歷史,一般認為始於道光咸豐年間,由福建漳洲、泉洲及廣東潮洲等地傳來台灣。在台灣的歷史發展約略可分為九個階段:(1)籠底戲時期、(2)北管戲時期、(3)古冊戲時期、(4)劍俠戲時期、(5)皇民化運動時期、(6)反共抗俄劇時期、(7)金光布袋戲時期、(8)廣播布袋戲、(9)電視電影布袋戲
點閱:49
下載:1

文化保存-泰雅史詩吟唱(林明福)-資源代表圖
web文化保存-泰雅史詩吟唱(林明福)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泰雅族社會並無文字書寫的傳統,因此對於族群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媒介,是以祖先所流傳下來的語言,透過口說或吟唱的方式來進行,族人稱之為Lmuhuw。泰雅族這套透過歌謠吟唱方式,來傳承族群起源、族群遷移、祖先遺訓、族群規範與祖先生活智慧的口述傳統,不但是延續泰雅族群傳統領域、族群命脈的文化傳承手段,更是台灣原住民族中獨特而珍貴的口述傳統文化資產。泰雅族族群文化因受到其他強勢文化的影響,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等因素,泰雅族神話傳說的社會功能正面臨母語流失、社群組織及文化瓦解等危機。
點閱:73
下載:0

文化保存-相聲(吳宗炎(兆南))-資源代表圖
web文化保存-相聲(吳宗炎(兆南))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相聲藝術起源於民間說唱曲藝,並以說、學、逗、唱等四大基本功發展出獨特的聲音美學,其內容包羅萬象,透過詼諧幽默、雙關諷刺、滑稽逗趣的表演型態,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藉由精煉的話語鋪陳、環環相扣的情節、迂迴婉轉的語言智慧、語音的高低起伏及抑揚頓挫,展現雅而不俗的語言藝術。相聲藝術自民國38年政府遷臺後即蓬勃發展,並開啟了舞台劇融合相聲藝術的獨特創作表演形式,惟傳統相聲之口語形式已漸有傳承發揚之必要。
點閱:59
下載:0

文化保存-布袋戲(黃俊雄)-資源代表圖
web文化保存-布袋戲(黃俊雄)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布袋戲在台灣的歷史,一般認為始於道光咸豐年間,由福建漳洲、泉洲及廣東潮洲等地傳來台灣。在台灣的歷史發展約略可分為九個階段:(1)籠底戲時期、(2)北管戲時期、(3)古冊戲時期、(4)劍俠戲時期、(5)皇民化運動時期、(6)反共抗俄劇時期、(7)金光布袋戲時期、(8)廣播布袋戲、(9)電視電影布袋戲。
點閱:55
下載:0

文化保存-亂彈戲(彭繡靜)-資源代表圖
web文化保存-亂彈戲(彭繡靜)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亂彈戲自清代中葉隨中國大陸移民傳入臺灣,流傳至今約有二百多年歷史。在臺灣常民生活裡的各種廟會、慶典場合中,曾不分族群廣受歡迎,風靡一時,甚至有「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的俗諺流傳。 「北管戲」是與「南管戲」的相對稱呼,為臺灣民間社團重要的戲曲音樂活動,又稱「子弟戲」,該項戲曲若由專業演員演出,則稱為「亂彈戲」,主要可分為福路和西路兩個系統。「福路」又稱為「舊路」,屬於「梆子腔」;「西路」又稱為「新路」,屬於「皮黃腔」。二者是獨立的體系,各有一套戲碼,大部份的戲齣並未重疊。此外,伴奏的樂器不盡相同,福路以提弦(殼仔弦)領奏,西路以吊規仔(京胡)領奏,唱腔旋律風格亦迥異。
點閱:50
下載:0

創作性舞蹈-資源代表圖
web創作性舞蹈
張海威/市立草漯國中國中7-9年級
設計理念:以十二星座意象為即興動作基礎使學生開展肢體律動。
點閱:40
下載:1

旋轉、跳躍─芭蕾舞-資源代表圖
web旋轉、跳躍─芭蕾舞
劉依晴/桃園市立自強國中國中7-9年級
教師透過講義及影片說明,使學生了解芭蕾舞各個時期發展並以實作演練讓學生體驗芭蕾舞。
點閱:84
下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