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分類
藝術領域
搜尋相關的資源 57 筆
web文化保存-相聲(吳宗炎(兆南))
相聲藝術起源於民間說唱曲藝,並以說、學、逗、唱等四大基本功發展出獨特的聲音美學,其內容包羅萬象,透過詼諧幽默、雙關諷刺、滑稽逗趣的表演型態,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藉由精煉的話語鋪陳、環環相扣的情節、迂迴婉轉的語言智慧、語音的高低起伏及抑揚頓挫,展現雅而不俗的語言藝術。相聲藝術自民國38年政府遷臺後即蓬勃發展,並開啟了舞台劇融合相聲藝術的獨特創作表演形式,惟傳統相聲之口語形式已漸有傳承發揚之必要。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121
下載:0
web文化保存-泰雅史詩吟唱(林明福)
泰雅族社會並無文字書寫的傳統,因此對於族群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媒介,是以祖先所流傳下來的語言,透過口說或吟唱的方式來進行,族人稱之為Lmuhuw。泰雅族這套透過歌謠吟唱方式,來傳承族群起源、族群遷移、祖先遺訓、族群規範與祖先生活智慧的口述傳統,不但是延續泰雅族群傳統領域、族群命脈的文化傳承手段,更是台灣原住民族中獨特而珍貴的口述傳統文化資產。泰雅族族群文化因受到其他強勢文化的影響,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等因素,泰雅族神話傳說的社會功能正面臨母語流失、社群組織及文化瓦解等危機。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139
下載:0
web文化保存-亂彈戲(潘玉嬌)
亂彈戲自清代中葉隨中國大陸移民傳入臺灣,流傳至今約有二百多年歷史。在臺灣常民生活裡的各種廟會、慶典場合中,曾不分族群廣受歡迎,風靡一時,甚至有「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的俗諺流傳。 「北管戲」是與「南管戲」的相對稱呼,為臺灣民間社團重要的戲曲音樂活動,又稱「子弟戲」,該項戲曲若由專業演員演出,則稱為「亂彈戲」,主要可分為福路和西路兩個系統。「福路」又稱為「舊路」,屬於「梆子腔」;「西路」又稱為「新路」,屬於「皮黃腔」。二者是獨立的體系,各有一套戲碼,大部份的戲齣並未重疊。此外,伴奏的樂器不盡相同,福路以提弦(殼仔弦)領奏,西路以吊規仔(京胡)領奏,唱腔旋律風格亦迥異。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118
下載:0
web文化保存-說唱(楊秀卿)
說唱念歌原本是中下階層沿村走唱、賣藝糊口所必須具備的技能,楊秀卿女士的藝術被發掘,始於許常惠與曾永義教授於1985年代表文建會,邀請其於藝術季中獻聲,自此楊女士致力於念歌藝術的薪傳,迄今已有廿餘載,雙眼全盲的楊女士,以溫柔卻堅定的歌聲見證台灣的社會發展歷程。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103
下載:0
web文化保存-北管音樂(梨春園北管樂團)
北管音樂為臺灣傳統農業社會之重要民間藝術,亦為臺灣表演藝術史中最具代表性的樂種之一。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134
下載:0
web文化保存-南管戲曲(林吳素霞)
南管戲源於11 世紀的南戲,為古老的劇種。以演員的組成言之,因曾由未成年的小孩演出,故閩南地區也稱「囝仔班」或「囝仔戲」,由於該劇種腳色, 保存宋代南戲「生、旦、淨、末、丑、外、貼」的傳統,也稱「七腳戲」。而職業團體之間則因該劇種的源流,也自稱為「梨園戲」,以突顯其古老的歷史與格調。南管戲的表演包括演唱與身段,演唱部分唱腔的幽雅與古樸,成為其中有聲必歌的重要組成;身段動作套式多種,舉手投足皆細膩,部分且有如同傀儡戲以懸絲操弄的古劇。唱腔與科介身段的獨特性,形塑南管戲曲的典雅能媲美於崑曲,而其質樸的特徵,則甚且古老於崑劇。相較於歌子戲或布袋戲,南管戲為相對隱性的傳統戲曲,表演人才較稀少,更難有學習的機會。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96
下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