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分類
藝術領域
搜尋相關的資源 47,571 筆
web產業大未來-藝術產業
台灣第一間畫廊出現於1960年代,並引領藝術產業蓬勃發展。而後畫廊協會的成立,與藝術界彼此相輔相成,讓世界透過藝術看台灣,因此,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在國際上也擁有不同凡響的地位。如今透過網路與科技,藝術家的作品不僅能在不同平台上露出,策展方也能運用科技模擬博覽會會場協助規劃展場,還能透過AR的技術,呈現不同藝術品的時空背景及資訊,增添趣味。在疫情的衝擊下,台南藝術博覽會採取了VR實境體驗的方式,讓愛好者能夠利用遠端連線,欣賞作品。也意外地幫台南大億麗緻飯店留下最後的身影。原本是地區型博覽會的台南藝博,也在這一次吸引到來自60多個不同國家的藝術愛好者參與博覽會,登上國際舞台。科技讓更多人能更輕鬆地接觸到藝術,同時也邀請所有人都能走進美術館及畫廊欣賞藝術品,感受藝術品的溫度。跟著阿波羅畫廊第二代掌門人張凱迪總經理以及中華民國畫廊協會鍾經新理事長一起進入產業大未來,一同了解藝術產業的過去、現在、未來,以及科技的融入。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
點閱:157
下載:1
web文化保存-歌仔戲(陳鳳桂)
歌仔戲為台灣民間目前最興盛的傳統戲曲,廖瓊枝女士更有歌仔戲界台灣第一苦旦之美譽,自12歲參加子弟班學戲迄今,廖老師投入歌仔戲藝術已有六十餘載,期間榮獲「民族藝師薪傳獎」、「國家文藝獎」及「行政院文化獎」等獎項肯定,現更全心投入歌仔戲教學推廣。除了個人的藝術成就,廖老師更在意傳統歌仔戲的觀眾市場沒落與薪傳的斷層,為了貢獻自己的力量,廖老師在1999年成立財團法人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藉此平台整合社會各界關注歌仔戲的意見與資源,並著力保存歌仔戲史料文獻及重要劇本,廖老師儼然成為台灣歌仔戲最重要的代言人。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201
下載:1
web文化保存-歌仔戲(王仁心)
歌仔戲為台灣民間目前最興盛的傳統戲曲,廖瓊枝女士更有歌仔戲界台灣第一苦旦之美譽,自12歲參加子弟班學戲迄今,廖老師投入歌仔戲藝術已有六十餘載,期間榮獲「民族藝師薪傳獎」、「國家文藝獎」及「行政院文化獎」等獎項肯定,現更全心投入歌仔戲教學推廣。除了個人的藝術成就,廖老師更在意傳統歌仔戲的觀眾市場沒落與薪傳的斷層,為了貢獻自己的力量,廖老師在1999年成立財團法人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藉此平台整合社會各界關注歌仔戲的意見與資源,並著力保存歌仔戲史料文獻及重要劇本,廖老師儼然成為台灣歌仔戲最重要的代言人。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180
下載:0
web文化保存-說唱(楊秀卿)
說唱念歌原本是中下階層沿村走唱、賣藝糊口所必須具備的技能,楊秀卿女士的藝術被發掘,始於許常惠與曾永義教授於1985年代表文建會,邀請其於藝術季中獻聲,自此楊女士致力於念歌藝術的薪傳,迄今已有廿餘載,雙眼全盲的楊女士,以溫柔卻堅定的歌聲見證台灣的社會發展歷程。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171
下載:0
web文化保存-布袋戲(江賜美)
布袋戲在台灣的歷史,一般認為始於道光咸豐年間,由福建漳洲、泉洲及廣東潮洲等地傳來台灣。在台灣的歷史發展約略可分為九個階段:(1)籠底戲時期、(2)北管戲時期、(3)古冊戲時期、(4)劍俠戲時期、(5)皇民化運動時期、(6)反共抗俄劇時期、(7)金光布袋戲時期、(8)廣播布袋戲、(9)電視電影布袋戲。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161
下載:0
web文化保存-北管音樂(梨春園北管樂團)
北管音樂為臺灣傳統農業社會之重要民間藝術,亦為臺灣表演藝術史中最具代表性的樂種之一。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214
下載:0
web傳統技藝-堅守傳統木工精神 三合成棺木店 悉心打造生命最後歸宿
宜蘭舊城區上的城隍廟,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由於城隍爺為管轄陰陽兩界的地方官,許多與生命禮儀有關的行業便匯集於廟旁的城隍街,如金紙店、殯葬用品店、棺材店,百年老店三合成便落腳於此。從店名不難看出,「三合成」字面上的意思即三家而成。由於棺材製作頗為費工,需要大量人手,三合成現任老闆的祖父張呆便與姓李、簡的朋友一同研究製作棺材,並於日治時期創立三合成,成為百年老店的開端。到了21世紀,三合成則是全臺目前少數仍在製作手工土葬棺木,且將店面、工廠合一的板仔店(棺材店俗稱)。其在堅守傳統價值的同時,也於近年加入宜蘭縣文化局舊城匠師博物館計畫,力求轉型。
傳藝Online/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126
下載:0
web傳統技藝-樹皮衣的美與好 找回阿美族祖先生活智慧
臺灣原住民除了與其他南島語系族群享有接近的語言系統外,還有一項共通的工藝,可說是南島語族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然而這項傳統工藝,在現代布料的引進下,卻逐漸消失在臺灣原住民的文化中,此即為目前僅剩阿美族仍保存的樹皮布工藝(Tapa)。割下構樹木枝幹,並用槌子敲打使樹皮鬆脫,最終便可得到一塊柔軟的樹皮布;使用樹皮布製作的衣服,不僅耐洗、涼爽、防水,甚至能使身體不被草木割傷,這便是樹皮布工藝。
傳藝Online/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165
下載:2
web傳統技藝-將耆老腦海裡的記憶變成技藝 香蕉絲編織工藝的復振與傳承
Lalaban(拉拉板)山腳下的新社部落噶瑪蘭族人,2002年成功復名,正式成為臺灣原住民第十一族。新社香蕉絲工坊總幹事偕淑琴說:「香蕉絲織布是臺灣其他族群少有的文化特色,是噶瑪蘭族文化復振的圖紋。」但復振運動剛開始時,過去部落靠香蕉絲編織的生活用品需求,早已被現代便利物資取代,要找回這項技藝只能從喚醒部落裡幾位女性長者的記憶開始。
傳藝Online/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149
下載:1
web傳統技藝-鐵花窗 日本時代起臺灣宅院的美好風景
無論是都市還是鄉村,走在大街小巷間,很容易瞥見的鐵花窗身影,是我們平常再熟悉不過的建築構件。有些鐵花窗不只在屋外看來賞心悅目,自室內向外望之際,其裝飾紋樣在光影交織下,更形成一幅美麗的風景。
傳藝Online/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80
下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