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文化保存-邵族Tungkariri Lus'an(祖靈祭)
邵族的行政地位在日本統治殖民時期,有時為「生蕃」,有時為「熟蕃」,有時卻又被稱「化蕃」。學術上,早期的日本學者鳥居龍藏為(1900)最早將邵族列入九族分類,而移川子之藏(1930)小川尚義(1944)則把邵族歸在平埔族中。
民國時期,官方將原住民分為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排灣族、鄒族、卑南族、魯凱族、達悟族、賽夏族等九族,邵族人雖具有平地原住民身分,卻不被規劃為一族。1973年出版的《台灣省通誌》卷八同冑志邵族篇中說:「邵族在民族學上之所屬……以往數十年間,或被認為阿里山曹族之一支,或與布農族較密切,並無定論。」邵族歸屬的爭議,一直到2021年才有了明確的界定,邵族人發起正名運動與學界之共同努力才成為原住民第十族。
Lalu(拉魯)為邵族傳統信仰、精神文明之核心,其不僅指涉有形之地理範圍——日月潭中之拉魯島,也象徵邵族傳統信仰上最高祖靈之居住地,本身有特殊之神聖意涵與相傳之傳說,是邵族諸多慣習、禁忌、祭儀之中心。邵族人相信,最高祖靈居住在Lalu的大茄苳樹下,而負責邵族祖靈祭儀的Shinshii(台語慣稱先生媽,國語慣稱女祭司)在正式學巫之前,都必須在農曆3月初的播種祭期間前往Lalu求得最高祖靈的認可,若得最高祖靈同意,則祖靈會以不同方式顯召求巫之人,才可獲得擔任Shinshii之最終資格。
對於邵族人而言,Lalu具有複雜的文化意義,無法以單純之地名簡約描述,是邵族精神文明、信仰、神話、祭儀、傳統組織之文化總集,有豐富的多義性。在表述上,可能以一具體之空間型態展現,也可能透過口傳敘事以傳說、神話之方式展現,在信仰行為中,也會藉由祭儀、禁忌之遵守等形式顯露於外。在邵族人心中是生命終結後回歸之處,是邵族人祖靈信仰之起源。Lalu因其神聖性,亦成為邵語的字根,結合其他文字組合為具有信仰、連結邵族人精神層面之相關語彙。
Thau a Tungkariri Lus'an 邵族祖靈祭於每年農曆八月一日起始,然而祖靈信仰卻是極為完整的貫徹於邵族人整年度生活當中,春天的播種祭、鞦韆祭及一連串的水田祭儀,夏天的狩獵祭、白鰻祭以及秋天祖靈祭迎新年等,生活的中的一切都與祖靈息息相關。慎重如婚嫁、喪禮辭魂、祈求病癒、動土入厝等;日常如家中購入汽機車、大型電器傢俱或搬家、移樹等,都可觀察到當族人祖靈信仰越虔誠,生活中便越需要有Shinshii幫忙進行祭儀告知祖靈大小事與祖靈對話。
邵族新年有大祭小祭之分別,農曆八月初一 當天一早,各戶將祖靈籃請到祭祀廣場並備糯米飯為祭品,如今年有出任Pariqaz主祭的家戶,則當日祭品糯米飯則必須準備份量數倍之大鐵鍋裝盛送來祭場,用以表達大祭期間將負起責任、開銷,如同Pariqaz字面意所延伸,作示範模範(做榜樣)的人,也代表該年為大祭,新年將從小祭的5天延為將近一個月。
邵族祖靈籃與漢人一分家即立神主牌的概念全然不同,家族概念更在家庭之上。當男姓戶長過世,如果家中無男丁僅有女兒能繼承祖靈籃,則繼承者必須有同為原住名姓氏之孩童,才符合繼承條件。若當時膝下無子,則該戶祖靈籃只能進入封閉狀態,無法再參與祭儀,直到有繼承者才能重新回到部落公共歲時祭儀當中。
尤其在Thau a Tungkariri Lus'an 邵族祖靈祭整個過程當中,靜態祭儀為家戶必盡的責任,而動態的飲公酒則是氏族間能互動交流與認識熟稔的重要過程。擔負主家身份的戶長,除了透過飲公酒來感謝先生媽一年來的辛勞並向頭人、祭司與長老致謝外,飲公酒也是當氏族長老或家戶戶長有新的繼承者或轉移時,最容易觀察到的重要活動。飲公酒是邵族在 Lus'an時透過家戶輪飲活動,讓各家戶將自家繼承者或新進家人公開介紹給族群的方式;在此同時,更是讓新任頭人、祭司在擔負起傳統義務與任務時,透過飲公酒與各氏族、家戶間建立互動,並逐漸確立地位與權威的重要過程。但當家戶無法正常參與的同時,也象徵這個家戶與氏族、族群間的聯結已有了斷層危機。而要重新返回祖靈信仰結構裡,也唯有透過參與歲時祭儀,才能重做銜接。而這也是邵族祖靈信仰能維持傳續的保護機制之一。
Rarifz(日月盾牌)為邵族最高祖靈象徵,只允許邵族男性觸碰。平時輪流置放於領唱氏族長老陳家與高家,唯有大祭新年時,才會於Hanaan(祖靈屋)蓋好時,迎出懸掛於內,並展開Shmaila(祖靈夜祭),而禁歌也才能解禁吟唱。
在Minrikus miqilha(最後祭飲公酒)時,邵族祖靈籃家戶主人會在自家門口迎接Rarifz的到來,族人男性要拍打Rarifz並說:「piakalinkin! piakaimahan! 」 邵語意為祝福平安健康。Minrikus miqilha是以Rarifz為核心進行遶境,而遶境ㄧ詞用在此處,是因為大祭新年的最後祭飲公酒,並不只跼限於邵族有祖靈籃的家户。而是連周遭漢人鄰居都會設席相迎的慶典。邵族領唱隊伍會快速穿梭並採以簡短版大祭禁歌圈舞為他們祈福,但規格方式與邵族家戶有別。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 國際
教育部委辦計畫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主動式
領域
社會領域-社會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Af-Ⅱ-1 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可能產生衝突、合作和創新,並影響在地的生活與文化。
Cb-Ⅲ-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Cb-Ⅲ-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學習表現
2b-Ⅱ-1 體認人們對生活事物與環境有不同的感受,並加以尊重。
2b-Ⅲ-2 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欣賞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社3d-Ⅳ-2 提出保存文化資產、改善環境或維護社會正義等可能方案。
2b-Ⅲ-2 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欣賞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社3d-Ⅳ-2 提出保存文化資產、改善環境或維護社會正義等可能方案。
議題
多元文化教育
核心素養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更新時間
2023-12-26
點閱數:92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