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Rachycentron canadum (海鱺)
學名:Rachycentron canadum(海鱺)
俗名:軍曹魚、海麗仔、軍曹魚、海龍魚、黑魽、海麗(臺東)、海魚戾魚、錫臘白、海鱺(澎湖)、鱺魚(澎湖)、紅目鱺(澎湖)
棲息深度:0 - 200公尺
形態特徵:體延長而近於圓柱狀。頭部平扁而寬;口裂水平位,開於吻端。上下頜有寬絨毛狀齒帶;鋤骨、腭骨及舌面均具微細之齒。眼小,有狹窄的脂性眼臉。體被細鱗,埋於厚皮膚之下。側線在前方略有彎曲;尾柄兩側無隆起稜脊。有擬鰓;鰓膜不相連,並在喉峽部游離;鰓被架7;鰓耙短。背鰭硬棘短且分離,約略可完全收藏於溝內;軟條部前方鰭條高而略呈鐮刀狀。臀鰭與背鰭軟條部相對,但略短。體背部深褐色,腹部淡而略帶黃色;體側具顯明的二條銀色縱帶,幼魚時,在此帶之上方更有一淡色縱帶,二帶之間則為黑色。各鰭紅褐色至深褐色;尾鰭具白緣。
棲所生態:日行性之洄游魚類。幼魚時,外形及姿態酷似長印魚,會隨著大型的鯊、魟等魚種一同游動,以大型魚吃剩的碎屑為食;隨著成長,身上花紋會變淡,食性也漸轉為掠食性,以大洋性之小型魚類、烏賊及甲殼類等為食。活動之水域極廣,棲地多樣性,舉凡沙泥底質、碎石底部、珊瑚礁區、外海的岩礁區、紅樹林區、有殘木等漂浮物的沿海地區或是有漂流與靜止目標的外海地區等皆可見其蹤跡,甚至偶可見於河口區,而除了大陸棚區外,在大洋中亦可見其蹤跡。
地理分佈:廣泛分布於世界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但東太平洋區除外。臺灣各地海域及離島之澎湖均有分布,尤以東部海域產量最多。
漁業利用:每年3-5月為主要捕獲季節,盛漁期在清明節前後。一般以底拖網、流刺網、一支釣及延繩釣捕獲,為臺灣西南部海域及東部地區重要的漁獲,但捕獲量不大,這與其獨居或成小群的習性有關。若為船釣、遊釣時,則以晨昏為最佳釣獲時刻。臺灣現在已能箱網養殖,經濟價值非常高,以生鮮、冷凍或煙燻等方式販售。由於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深受市場喜愛,以生魚片或切片鹽燒、煎煮等方式食用皆宜。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推薦者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主動式
領域
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議題
海洋教育
核心素養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更新時間
2021-11-01
點閱數:69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kuo00613.jpg (171KB)

fp00248.jpg (291KB)

a699-06.jpg (49KB)

kuo00614.jpg (182KB)

Xray_ASIZP0066549.jpg (107KB)

ASIZP0700394.jpg (251KB)

Jheng1231.jpg (124KB)

NMMBOL001595.jpg (79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