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名:Ophichthus lithinus(石蛇鰻) 俗名:石蛇鰻、艾氏蛇鰻、鰻仔、硬骨篡、篡仔、硬骨仔、鰻(台東) 棲息深度:10 - 50公尺 形態特徵:全長為頭長的10.1-11.6倍;全長為鰓孔位體高的34.0-38.7倍;全長為軀幹長的2.5-2.6倍。從眼後方項部起到尾部,沿著體背側,披覆著寬窄不等下垂的鞍狀斑塊;頭部感覺孔明顯;前鼻孔為管狀,後有一肉質突起;背鰭起點約於胸鰭中端,背、臀鰭於近尾端處略高揚;平均脊椎骨組成:11-67-150,總脊椎骨數為149-150。本種係由 Jordan and Rechardson 兩位學者於1909年,在打狗港(今高雄港)附近的市集購得兩尾標本而命名之,亦是首次以臺灣為模式地發表的新種蛇鰻。另外,本種體背側所覆的斑紋,與另外一種鬚唇短體蛇鰻 (Brachysomophis cirrocheilos) 極為相似,而經常被誤鑑;這兩種一般可藉由唇部是否有鬚以及頭部側面觀的外形,來加以區別之。 棲所生態:大多潛居於淺海域10-50米深之沙泥底。 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太平洋海域:北至日本,南至澳洲西部,包括臺灣東部、南部及澎湖等海域。 漁業利用:本種產量不多,多為底拖網或底延繩釣漁法所捕獲,漁業利用價值不高,多作下雜魚貨處理。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素材
主動式
領域: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海洋教育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2018-12-13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a632-02.jpg (50.97KB)
Ophichthus_evermanni.jpg (104.11KB)
Xray_ASIZP0060315.jpg (142.94KB)
Xray_ASIZP0066202.jpg (128.94KB)
hmchen14.jpg (275.56KB)
hmchen14_2.jpg (505.79KB)
Jheng0254.jpg (119.26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