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名:Manta birostris(雙吻前口蝠鱝) 俗名:雙吻前口蝠鱝、飛魴仔、鷹魴、鬼蝠魟 棲息深度:0 - 120公尺 形態特徵:體盤極寬且角尖,體盤寬為體盤長之2.2-2.4倍。頭前具有一對像喇叭狀的鰭狀肢。眼睛位於側邊,微向腹面傾斜;眼球大,較出水孔寬約2倍;眼間隔很寬,比出水孔後緣之頭鰭前端距離為大,出水口小,橫橢圓型,寬比長約大2倍;鼻間距離等於口寬。尾短如鞭子。皮膚粗糙。嘴裂於頭部的兩鰭狀肢中間,嘴型平坦寬廣,僅下颌具有小型牙齒,牙齒細小,齒帶分布寬廣,幾乎佈滿下颌,縱列約100顆以上,前列牙排列不齊,後面則較整齊緊密。鰓裂很寬,前後距離約相等,第三鰓裂寬比第五鰓裂距離大1.9倍。體背呈橄欖色至黑色,頭側至肩區具有1對上緣與口裂平行而類似襪狀的灰白色大斑;上颌、下頜及口裂周邊一致為暗灰色至黑色;第五鰓孔處,有1對完全沿著鰓裂往下的大型三角形至半月形的黑斑;除此以外,腹面大致呈白色。生活於大洋水表面處,鮮少活動於近海處。(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 棲所生態:棲息於暖水性中上層大型魚類。行動敏捷,有時上升於表層,徐游曬日,常翻起胸鰭端部於水面上,或跳躍出水,有時降入底層棲息。好成群游泳,雌雄常偕行;卵胎生。主食浮游甲殼動物,有時會捕食成群的小型魚類。 地理分佈: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和溫帶海域。 漁業利用:罕見大型魚種,通常被捕抓鮪魚之流刺網或魚叉捕獲,具食用價值,軟骨及魚皮可加工製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已於中華民國105年5月24日公告訂定「鬼蝠魟漁獲管制措施」,並自中華民國105年7月1日開始生效實行鬼蝠魟漁獲通報制度。 IUCN 瀕危狀態:數據缺乏(DD)2002-01-01 華盛頓公約附錄2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素材
主動式
領域: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海洋教育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2018-12-13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a623-07.jpg (57.28KB)
kuo00021.jpg (249.35KB)
fp00892.jpg (154.22KB)
fp00893.jpg (152.94KB)
fp00894.jpg (144.94KB)
fp00895.jpg (140.35KB)
Jheng0164.jpg (186.0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