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Rhynchoconger ectenurus (黑尾突吻糯鰻)
學名:Rhynchoconger ectenurus(黑尾突吻糯鰻)
俗名:黑尾吻鰻、糯米鰻、穴子鰻、臭腥鰻、海鰻、沙鰻、突吻糯鰻
棲息深度:- 200公尺
形態特徵:身體延長,具有胸鰭,後鼻孔無辦膜,尾部末端柔軟纖細,鰭條分節,尾鰭發達。全長201-402.5mm 。全長為頭長之6.68-7.81 倍,頭長與軀幹長和之2.93-3.58倍。軀幹長為頭長之1.05-1. 28 倍。頭長為吻長之3 .43-3.86 倍,眼直徑之5.07-6.5 倍,胸鰭長之2.78-3.25 倍。吻長為眼直徑之1.38-1.83倍。胸鰭長為尾鰭長之0.97-1.89 倍。尾部長為頭與軀幹長和之1.93-2.59 倍。肛門以前之側線感覺孔28-31個,背鰭起點以前4 個。吻端顯然突出,腹面有肉質稜。上唇無翻轉口唇游離緣,頭部感覺孔每側18個(3+5+6+3+1=18) 。口內齒均屬小圈錐齒;前上頜帶圓形,顯然大於鋤骨齒帶,於口閉合時幾乎全露出;鋤骨齒帶向後伸延至後鼻孔之垂直位置;上頜齒帶其前方齒約有四列,後方一列;下頜齒帶前方有齒五列,後方二列。尾部纖長向後逐漸尖細,背鰭起始於胸鰭基部略前。側線上並無連續之帶形成。福馬林液浸標本,淺褐色,側線部位微帶銀光,奇鰭具黑邊。1958年朱及鄭發表短尾型之Rhynchoconger brachuata為新種,係根據其特短之尾部及數目較少之脊椎骨等特徵而決定。1966年李及楊檢查3尾採於基隆之此型標本和朱及鄭之模式標本,發現該新種之模式標本其最後脊椎骨顯然膨大用以支持特長之尾鰭。Rhynchoconger屬之尾部纖細易受其他動物咬傷,後由於再生的關係產生尾基甚寬鰭條較長之假尾鰭。李及楊認為Rhynchoconger brachuata應列為本種之異名。
棲所生態:棲息於200公尺以內之沙泥底海域。
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太平洋海域。臺灣海域目前僅出現在臺西南與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量少,漁民以底拖網或籠具捕獲;除當下雜魚製作成魚粉利用外,漁業之經濟價值較低。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推薦者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主動式
領域
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議題
海洋教育
核心素養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更新時間
2021-11-01
點閱數:69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Rhynchoconger_ectenurus.jpg (92KB)
a633-04.jpg (110KB)
Xray_ASIZP0064751.jpg (192KB)
Jheng0277.jpg (116KB)
NMMBOL001149.jpg (100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