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Myripristis adusta (焦黑鋸鱗魚)
學名:Myripristis adusta(焦黑鋸鱗魚)
俗名:焦黑鋸鱗魚、焦松毬、厚殼仔金鱗甲、鐵甲、鐵甲兵、瀾公妾、鐵線婆、大目仔
棲息深度:1 - 25公尺
形態特徵:體呈橢圓形或卵圓形,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脊紋。眼大。口端位,斜裂;下頜骨前端外側有2對頜聯合齒;頜骨、鋤骨及腭骨均有絨毛狀群齒。前鰓蓋骨後下角無強棘;鰓蓋骨及下眼眶骨均有強弱不一的硬棘。體被大型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27-28,側線至背鰭硬棘中間點之鱗片數2.5;胸鰭腋部,通常有一或二片的大鱗片。背鰭連續,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深凹,具硬棘X-I,軟條15。臀鰭有硬棘 IV ,軟條12-13;腹鰭硬棘 I ,軟條 5-8 (通常為7 ) ;尾鰭深叉形。體與各鰭呈淡橘紅色而略帶灰色,體側鱗片具深藍色或黑色緣;奇鰭的外圍為黑色。
棲所生態:通常棲息在海底懸崖和非常陡峭的斜坡水道上,特別是珊瑚礁生長繁茂的地方,從碎浪區一直深達水下25公尺深的水域。獨居或成一小群的方式生活,有時則與其它種魚一起群游。夜行性的魚種,白天躲在礁岩的下方或洞中,晚上則出來捕食浮游生物,例如螃蟹幼生等。
地理分佈: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之溫熱帶海域, 西起非洲東部,延伸至南非的納塔爾;東至萊恩、社會與土木土群島,北至琉球群島,南至澳洲大堡礁,但沒被發現於一些島嶼,例如夏威夷群島、馬貴斯群島、復活島等。臺灣的西南部、南部、東部、澎湖、小琉球、綠島等海域均可見。
漁業利用:一般以一支釣及延繩釣的方法捕獲。魚肉白,但質地較爛,煮湯時肉易散開且多溶解油質,因此適合抹鹽油煎食用。唯須注意其內臟可能累積熱帶海魚毒。而它的鱗片及棘刺尖利,需小心刺傷。在水族館中也有人看上它鮮紅的體色,將它飼養做為觀賞魚。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推薦者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主動式
領域
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議題
海洋教育
核心素養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更新時間
2021-11-01
點閱數:83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Xray_ASIZP0054858.jpg (290KB)
a660-04.jpg (151KB)
kuo00144.jpg (411KB)
Jheng0788.jpg (261KB)
fp02027.jpg (549KB)
fp02073.jpg (579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