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名:Myripristis violacea(紫鋸鱗魚) 俗名:紫紅鋸鱗魚、紫松毬、厚殼仔、金鱗甲、鐵甲、鐵甲兵、瀾公妾、鐵線婆、大目仔 棲息深度:4 - 25公尺 形態特徵:體呈橢圓形或卵圓形,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脊紋。眼大。口端位,斜裂;下頜骨前端外側有1對頜聯合齒,上頜無容納頜聯合齒的淺缺刻;頜骨、鋤骨及腭骨均有絨毛狀群齒。前鰓蓋骨後下角無強棘;鰓蓋骨及下眼眶骨均有強弱不一的硬棘。體被大型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29-29,側線至背鰭硬棘中間點之鱗片數2.5;胸鰭腋部1/3-1/2處具小鱗片。背鰭連續,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深凹,具硬棘X-I,軟條14-16。臀鰭有硬棘 IV ,軟條12-14;腹鰭硬棘 I ,軟條 5-8 (通常為7) ;尾鰭深叉形。鰓膜至鰓蓋骨棘間有一條深色的橘紅色之帶斑。體背部紅色,腹部則淡紅,並帶有銀色-紫羅蘭色光輝,各鰭橘紅色,鰭末端橘色,腹鰭棘則為白色。各鱗後端具紅黑色緣。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在珊瑚礁湖、水道和珊瑚生長茂密的礁岩向海面,深度範圍從水深4-25公尺。在枝狀珊瑚 (Acropora) 或層狀珊瑚 (Porites rus) 附近經常可以看到紫松毬魚的蹤跡。以螃蟹幼蟲之類的浮游動物為食。 地理分佈: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之溫熱帶海域, 西起東非到土木土群島, 北至琉球群島, 南至新加勒多尼亞與奧斯垂群島。臺灣分布於東部、北部、南部等海域。 漁業利用:一般以一支釣及延繩釣的方法捕獲。魚肉白,但質地較爛,煮湯時肉易散開且多溶解油質,因此適合抹鹽油煎食用。唯須注意其內臟可能累積熱帶海魚毒。而它的鱗片及棘刺尖利,需小心刺傷。在水族館中也有人看上它鮮紅的體色,將它飼養做為觀賞魚。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素材
主動式
領域: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海洋教育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2018-12-13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a661-02.jpg (153.22KB)
Xray_ASIZP0056367.jpg (231.80KB)
fp01698.jpg (546.18KB)
fp01725.jpg (487.45KB)
Jheng0798.jpg (237.59KB)
fp01890.jpg (458.88KB)
fp02028.jpg (458.67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