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冰河底下的潺潺流水
1953年11月,蔣介石總統手書《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一書。其中,蔣總統反對文學商業化,痛心左翼勢力操控出版事業,發行赤色刊物,摧毀民族文化。更意味著政府和黨政機關應設立大規模的出版機構,加強出版三民主義等叢書,印製宣揚民族文化的文章,並且表揚不以營利為主的文化事業及私人出版機構。戒嚴時期的文藝政策,壓縮了文藝寫作的方向。二二八事件之後,部份臺籍作家遭到槍決及喪命;得以倖存的作家,為顧全自己的性命,部份文人停止文藝創作。另外,國語運動雷厲風行,文學創作須以中文發表,更加抵銷臺籍文人對創作文學的動力。臺籍作家首先得克服語言文字的障礙,再順從官方的文藝政策,避開政治環境上的忌諱之後,得以繼續從事寫作。鄉土文藝並未因為創作空間的緊縮,以及官方獨尊中國文學的壓力的停止。1950年代,吳濁流、鐘理和、鍾肇政、楊逵等臺灣作家,持續從事鄉土文藝的創作。李梅樹、廖繼春等臺籍畫家,關心的重點及創作素材,也是鄉土景觀及臺灣名勝。將個人對鄉土的關懷,注入創作作品之中,持續反映著臺灣本土的風物、社會還有文化。一系列的作品及醞釀,逐漸帶起鄉土文學風潮。1970年代,文壇內對寫作的方向及路線,出現重大爭議。葉石濤等部份作家認為:文藝作品及創作靈感應以臺灣為中心。余光中、朱西甯等人則撰文抨擊,認為臺籍文人的文藝作品,失去對國家及民族文化的忠誠,不應談論階級,重申堅持反共文藝立場。爾後,官方強調要團結鄉土,由鄉土之愛,擴大為國家及民族之愛,這時,鄉土文學的爭論及批判,宣告終止。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227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658.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