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規模最大的媽祖進香團
遶境進香活動的序幕是從元宵節揭開,在農曆元月十五日元宵節晚上「擲筊」確定進香出發日期和時辰。大甲媽祖進香的過程中,以「起駕」、「坐殿」、「祝壽」、「割火」、「插香」、「回鑾遶境」、「添火」構成進香活動七部曲。花八天七夜以徒步方式行經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四個縣,十五個鄉鎮,六十多座廟宇,全程約二百七十九公里。 第八天媽祖回駕大甲鎮瀾宮,是遶境活動最後的高潮,進香團們進入了大甲市區,會在各街道遊行,當天大甲居民也會準宴請親朋好友,所以媽祖回駕是大甲鎮最熱鬧的一天。大甲媽祖的進香活動,除了徒步外,各種交通工具都派上用場,如自行車、三輪車、貨車、轎車、遊覽車等。尤其是自行車隊,要求謹嚴,隊員一律穿制服、手戴白手套,是「進香示範隊」。每天在媽祖神轎停留的廟宇前組成隔離牆,方便大轎班行禮入宮停駕,可說是媽祖的「鐵衛」。遶境進香隊伍有「天上聖母」神轎班、轎前吹、三十六執士、哨角隊、神童團、太子團、彌勒團、福德團、繡旗隊、頭燈、頭旗等陣頭,來自全國各地的信徒自行組成,隨同「天上聖母」遶境進香。隊伍中造型最特別的就是進香團的急先鋒—報馬仔,他頭戴斗笠,身穿羊毛襖,左腳穿草鞋,腿上還貼著臭皮膏藥,捲起褲管赤腳走路,左手拿著長長的涼傘、掛著豬腳和韭菜走在隊伍的最前面,沿途敲鑼通知居民準備香案迎接媽祖,負責察看前方路境是否安全,隨時回報路況。報馬仔的滑稽裝扮在熱鬧的遶境隊伍中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清雍正八年(1730年)福建省莆田縣湄洲林永興,自湄洲祖廟奉請天上聖母神像來台,在大甲定居,當時很多人們虔誠信奉湄洲媽祖,紛紛前來參拜,聖蹟靈驗。地方人士見香火鼎盛,徵得林氏同意,於雍正十年興建小祠奉祀。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建為「天后宮」。乾隆五十二年(1787),地方人士發起獻地重建,並且正式定名為「鎮瀾宮」。清朝時期鎮瀾宮有湄洲進香的活動,大約每二十年就會號召信徒一起到湄洲進香。當時是從大安港搭船直接駛往湄洲,這項活動一直延續到日治期間,大安港廢港,總督府嚴禁台海兩岸往來,湄洲進香的活動也就停頓了下來。後來,因北港朝天宮供奉聖父母(媽祖的父母) ,鎮瀾宮改往北港進香。民國七十七年,鎮瀾宮董監事會決定,改往嘉義新港奉天宮,取消了最具神秘的刈火香擔,純粹遶境與進香而已,活動名稱由「北港進香」改為「遶境進香」。
關鍵字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98
下載數:7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0185.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