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蒙漢飲食的相互吸引
元代御醫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一書具有兩個特點。第一,這本是古代食療專著之一,可由書中所收,皆為歷代皇帝食用的「奇珍異饌,湯膏煎造」可知。其次,配合「諸家本草,名醫方術」,以及「日所用榖肉果菜」,造成了「凡菜皆有藥,無藥不是菜」的思想,貫穿全書。除了描述各種飲饌的烹調方法外,還注重闡述其性味與補益作用,更留意飲食之對象本身的狀況;即注重飲食與營養間的關係,和人體在各種狀況下該攝取的養分乃至不應食用的物品,這是別的一般食譜中所未見到的。第二,書中雖將蒙漢飲饌並列,但敘述內容以羊、牛肉為優先,次及馬、駝、鹿、豬等獸品。在奇珍異饌中,用羊肉製成者佔十分之七,可見這時蒙古人仍偏向原本的飲食習慣。加上作者是蒙古族人,全書雖以漢字刊行,其中雜有大量的蒙語音譯漢字。《居家必用事類全集》雖是無名氏所著,但是這本書中關於烹飪類的內容,除介紹漢族的菜點烹調法外,也有當時回族、女真族的烹調法,這對於研究當時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飲食,大有助益。全書共收錄了四百多種飲料、調料、乳製品、蔬菜、葷菜、糕點、麵食、素食的製法。像飲料就分著四冊,可見其詳盡程度,所以此書在烹飪史上,影響很廣大。後來成書的《多能鄙事》、《飲饌服食箋》兩書中,轉錄了《事類全集》中記載的飲料、菜點、麵種。直到清代,這部家庭類書中所收菜點,仍然被某些菜譜所轉引。由於本書成於元代晚期,它和成書年代較早的食譜相對照,即可明顯的看出各民族間飲食文化的交相影響。最初雖是蒙漢菜餚有別,但是越往後期就越可看見,蒙人已經接受了中原文化裡醫食同源的概念,相對的,漢民族也吸收了來自蒙古的飲食習慣。像華南漢人原來很少被使用的腥羶羊肉,在經過靖康時南遷的華北人與後來入主的蒙古人薰陶後,也開始被大量食用,又如現在大家冬令進補時不可或缺的「羊肉爐」,也是源自於蒙古的一個經典料理。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809
下載數:8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0157.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