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長老教會在保存本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台語白話字』推行,使一些中低階層的人從文盲到文明。 清末台灣教育並不普及,文盲很多,只有富家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機會。長老教會宣教師為了要協助信徒們自己閱讀聖經、靈修及查經,就推行台語羅馬字(又稱白話字)。這種由羅馬字拼出來的台語白話字,易學、易讀又易學的功能,因此不識字的人可在很短時間學會。 推行台語白話文最有心的是台南神學院創設的巴克禮博士,除了協助一般人學習台語白話字外,並出版白話字刊物。1880年馬雅各醫師為支持巴克禮博士的主張,提供的新式印刷機一部,1881年運抵台灣,當時因人工缺乏,又遇清法戰爭,遲至1885年7月12日《台灣府城教會報》第一號(月刊)出版,這是台灣長老教會第一份刊物。另外1884年由長榮中學首任校長余饒理編著台灣第一本以羅馬字拼音的漢文教科書《三字經新選白話註解》,從此中學生可以藉白話字去學漢字。『白話文』的推行及新式『印刷機』的使用,不但有助於宣教師宣教事工,更促進文字教化工作的現代化。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07-12-04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