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儒家設變致權的智慧:(3) 作育英才的身段
(3) 作育英才的身段 P.0647
教育是一項微妙的藝術,成敗繫乎拿捏之宜、切入之準、力道之足、提點之妙,庖丁解牛,輪扁鑿木,可見一斑。如能向古德借勁,但求取法得宜,效益自不遜於西土諸說。百年以來,文明交流絡繹不絕,然文明交流固可,文化新說則紛乘雜遝,多屬實驗階段,殊途卻未必盡能同歸,豈能輕言仿傚移植,貽患於後世。
【古義例舉】:(一)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二)教育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三)孟子:「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四)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五)馬援《戒兄子嚴敦書》「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六)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七)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不得中行而與之,必有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同儕傾軋的開解: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子貢方(謗)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孔子曰:「毋友不如己者」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孟子曰:「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
「學問」一詞,顧名思義,要「學」便要會「問」,問得其法,得頓悟之門徑,
是以《孟子》於聖人之教別開「答問」一宗,朱熹以樊遲、萬章為解。然而問得其人則可,倘無人可問,便須自闢蹊徑,從善觀中善悟,有如下之說可參看:
【聊備一說】:(一)把孝親尊師擴大,擴大到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印光大師開示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引伸:所有眾生都是我的老師,只有我一人是學生。
(二)孟子曰:「源泉混混,不捨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延伸思考:子貢之過,高明的人犯高明的錯誤。 (三)「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四)「君子不器」(五)《列子‧仲尼》子夏問賢子夏問孔子曰:「顏回之為人奚若?」子曰:「回之仁賢於丘也。」
曰:「子貢之為人奚若?」子曰:「賜之辯賢於丘也。」
曰:「子路之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賢於丘也。」
曰:「子張之為人奚若?」子曰:「師之莊賢於丘也。」
子夏避席而問曰:「然則四子者何為事夫子?」曰:「居!吾語汝。」「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賜能辯而不能訥,由能勇而不能怯,師能莊而不能同。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許也。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貳也。」(六)狐狸和兔子 ◎(林清玄)(七)值得省思的兩個問題:你會建議生了六個或聾或盲的小孩又有梅毒的孕婦墮胎嗎?(貝多芬)從三位候選人背景經歷選舉一名領袖(羅斯福、邱吉爾還是希特勒?)延伸思考: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亦有可憐之處。曾參加威尼斯畫展希望變成一位藝術家的作品欣賞(希特勒)(八)認真地活在當下:北歐一座教堂裡一位看門的人(九)Where God Wants Me:911倖存者的省思「傷痕實驗」:由自卑引發防衛心態的實驗
點閱數:694
下載數:7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3) 作育英才的身段.zip (3M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