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沙船頹敝漕運困難
從長江流域各省定期運往北京,提供皇室、官員及八旗兵丁消費的漕糧,被稱為「天庾正供」、「一代之大政」,是清王朝視為重要的帝國經濟命脈之一。漕糧原先是用漕船透過運河北送的。清中葉後,因漕政日壞,加上道光年間,運河淤積多變,河漕受阻,因此首開漕糧海運的先例。咸豐以後,除因太平天國及義和團動亂而偶有中斷之外,由沙船海運已是晚清最重要的漕糧輸送方式。同時,向由漕船負擔的南北貨運也改由沙船接手,1850年代,沙船是擔負漕運和南北物資交流的龐大帆船隊伍,鼎盛時期,集中於上海瀏河一帶的沙船不下三千餘艘。晚清漕糧主要依賴於江、浙兩省,但當太平天國起事之後,1852年太平軍攻佔揚州,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省,漕糧就無法依靠運河北送,而且由於戰火的摧殘,這些區域的漕糧徵收早已停止。1860年,太平軍再奪取蘇州等地,江蘇獲准停免征運,漕糧海運亦告中斷。浙江同樣飽受戰亂的蹂躪,造成「廬舍化為焦土,人煙寥寂,雞犬無聞」的殘破景象,直到1865年,浙江漕糧的海運都還無法恢復。在太平天國亂事的影響下,漕糧停止徵收,不但導致京城的糧食供應出現匱乏的危機,對於獨占江南漕糧海運的沿海沙船,衝擊更加慘烈。1862年開放外船豆貨商貿後,商品價格上揚,中國沙船業者由於資本不夠雄厚,無力與外商競爭,以致大量船隻停泊在港,長期閒置,朽廢日益嚴重。同時,除了原定的商稅、船鈔外,清廷對中國船隻加徵「海船商號輸捐」,無異是雪上加霜。不到十年光景,沙船凋萎至只剩四、五百船隻,漕糧輸運能力不足,尤其當清軍攻克江浙後,沙船不敷裝載的困境益趨突顯。1866年,上海海關道應寶時首先提議由政府收買整修全部沙船,但費用龐大,估算約需70餘萬兩,每年維修費高達26萬兩,非清廷所能負荷。於是,再次建議「官買夾板船濟運」,以求解決漕運問題。總理衙門將應寶時的建議轉交戶部商議。有鑑於海漕日益困難,而且華商又多自購洋船營運,因此規劃由官方購買輪船,並輔以每年劃分漕額數成,招商承運。不過,卻遭到兩江總督曾國藩的反對。他認為輪船價格昂貴,「多買實難籌款,少買不濟事」;至於招商承運,華商與官方交涉的意願低落,未必肯多買船隻,即使有意願,官方亦管理不易。在1867?1868年,曾國藩、丁日昌、應寶時等曾經雇用夾板洋船試運漕米,頗為成功,但是後來卻以恢復河運與沙船海運漕糧為由而停辦。不過到了1869年,丁日昌直言指出,沙船衰微再難復興,長久之計唯有設置輪船公司。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18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918.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