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高職教育的發展
臺灣在實施九年國教後,有關高中與高職的學生數量,根本上產生很大的變化。由於經濟建設發展迅速,社會型態的轉變,以及職業平等觀念的倡導,一般家長對子女升學觀念逐漸轉變,加上政府對職業教育進行大量的投資,展現對職業教育的重視,高中學生的數量逐漸較少。在1967年籌畫實施九年國教時,全國高中高職學生數量比例約六比四,原本計畫在十年內,將其比例調整為四比六,以適應國家經濟建設技術人力之需求;後來,實際運作時,到七十八學年度為止,高中高職學生數比例變成三比七。最近幾年的發展,高中與高職有合流趨勢,但高職學生數仍明顯多於高中學生數。政府鑑於社會急遽變遷,並為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從1983年起,嘗試籌畫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延長國民教育實施計畫,分近程、中程與遠程三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自七十二學年起,在全國54所高職試辦155班,以輔導國中畢業未繼續升學者,接受部分時間的職業進修補習教育。七十五學年起,繼續試辦本計畫;七十八學年全面實施,凡18歲以內未在高級中學就讀的國中畢業生,均令其接受部分時間的職業進修補習教育,以提升我國人力素質,並作為延長國民教育的準備。1989年以後,教育部成立「改進技術職業教育技術小組」,聘請學者專家分別就高職教育課程,進行規劃改進的相關事宜。為使高職學生適應社會變遷的職業型態,教育部亦同時推動「職業群集課程教學計畫」,對於性質相近的職業類科,劃歸為同一「群集」,並訂定系統化的教學課程,授予學生多重職業類別的基礎知能,使其在將來就業與轉業時較具彈性。而為提供職校畢業生更多、更廣的升學管道,政府除規劃設立國立技術學院及專科學校之外,更開放私人申請設立技術學院及專科學校。後來,更鼓勵升格為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藉以滿足國人的期待,亦可符合社會整體發展的需要。根據教育部計畫,希望使職業學校可優先配合地區學生學習需求、產業結構、科技發展及國定政策,適時進行校內職業類科的調整與整併。依職業類型擬定不同發展策略,如海事類科宜配合國際海洋公約(STCW),研議調整為專科學校之可行性。護理類科決定提升到專科程度,未改制者於九十七學年度起停招職校生。工業類科配合國內產業技術之升級,依其產業技術需求水準,部份調整為專科以上層級培育,工職課程強化專業預備教育,奠定向上學習與發展之基礎。商業類科及家事類科為配合國內服務業的發展,除培育繼續深造的基礎能力外,對於高技術人力的作業,如美容、餐飲等可朝向就業準備或發展職業訓練,培育業界即時需要人力。此外,職業學校配合高中職社區化推動工作,積極結合社區教育資源,由地區職校視社區內學生學習需求,共同規劃設置社區內各類技職教育資源中心,一方面提供精緻技職教育,一方面提供社區產業人才培訓與專門職業教育的訓練課程。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287
下載數:3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888.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