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以後,外商小輪迅速增加,活動範圍由珠江流域的省港地區逐步向福建、上海擴張。1847年省港小輪公司(Hongkong and Canton Steam Packet Co.)成立,專業航運企業正式在中國出現。英法聯軍之役後,隨著列強特權的擴大,外商輪運勢力深入內河航線。1859年,美國的瓊記(Augastine Heard&Co.)、英國的怡和(Jardine Matheson&Co.)與寶順(Dant&Co.)等一些率先進駐上海的外國洋行,開始投入長江的輪運業務。由於當時上海、漢口間約600海里短程航線,運費高達每噸18兩,與中英遠洋航線的運價竟然相差無幾,厚利所在,外商趨之若鶩,上海「幾乎每一家二流洋行都爭先恐後地置備輪船」,參與長江航線的競爭。1862年,美國在華最大的洋行──旗昌洋行(Russel&Co.)創辦了旗昌輪船公司,其他洋行爭相效尤,紛紛組成專業輪船公司,投入中國航運事業的經營。即使有些洋行,沒有成立輪船公司,但也大都置備船隻,搶食這塊優渥的經濟大餅。長江成為外商在華輪運業務的經營重心後,上海對外貿易量的增長亦更為迅速,從1855年到1863年的八年內,外國航運公司經由上海進出的船舶數量增長了近12倍,總噸位數則增加了近1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