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棉紡織工業的發展特色
點閱數:357 次 下載次數:0 次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棉紡織工業的發展特色
web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棉紡織工業發展特色

銷售市場的變化方面,自中國近代棉紡織工業誕生以來,棉布進口量始終低於棉紗進口量,第一次大戰爆發後,列強退出中國及部分亞洲之棉貨市場,這使得中國紗價持續上漲。中國紗價的持續上揚。以天津為例,1914至1919年間天津的10支紗價格上升了130,而同期批發價格僅上升20%。1913至1918年,棉紗生產由120萬擔增加到240萬擔,增加了一倍。紗價上升與棉紡織製品的銷售市場漸增所帶來的豐厚利潤,有助棉紗場日後製造較精細的棉紗及棉布,進而擴大市場。另外,開放五口通商以後,位居中國海岸中點的上海,交通方便且鄰近棉花產區,不但很快成為中國對外最大的貿易口岸,機製棉紡織品亦隨著貿易激增而在此大量流通。甲午戰後,各國依據《馬關條約》取得在華設廠權力,上海尤為外資興建棉紡織廠首選。1897年,外資在滬所擁有的紗錠160548枚,佔當時上海總紗錠數的51.8%。到了1913年,外資錠數達338960枚,已是當時上海總紗錠數的69%之多。但相對的,上海一直是中國民族棉紡織工業的聚集地;1895年上海紗錠有144124枚,到了1913年則增加了3倍,達到491023枚之多。1913年,全國棉紡織企業共有31家,其中設於上海者達16家、湖北2家,其餘則分別設於江蘇與浙江,一戰爆發後,上海棉紡織業更加速發展,華商於1917年成立華商紗廠聯合會,1920年又成立上海紗布交易所,至1922年底,上海已有紗錠175萬枚、布機1.29萬台,足見戰前上海已是中國棉紡織工業的中心。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6-09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