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中美聯合公報
八二三砲戰爆發,美國最初消極面對金門防禦問題,甚至提出金門撤軍,引發中華民國政府不滿。另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意識到對金門的砲擊必須考慮到不可造中華民國撤兵金馬,故10月6日,該國國防部長彭懷德宣布停止砲擊,為期七日。一週後,又延兩週。美國國務卿杜勒斯以停戰為絕佳的機會,使蔣介石有臺階可下,放棄金馬,遂前往臺北。此舉反而刺激中華人民共和國,於20日,藉口美國軍艦護送中華民國軍隊,取消停戰,恢復砲擊,正是擔心停戰一旦成為事實,美國將強迫中華民國撤出金門、馬祖。為阻止此事態之發展,暫時重啟砲擊,以便壯大中華民國與美國談判之立場。21日,杜勒斯展開與蔣介石的會談,此後,包括22日上午、晚間,23日上午共四次會談。儘管雙方並未意見相左,但進展顯然並不順利。23日美國與中華民國發表聯合公報,其要旨包括:其一,雙方皆認為當前情況下,金馬、臺澎在防衛上有密切關連。其二,中華民國以代表全體中國人民為宗旨,重申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原則,並履行兩國間的條約乃防禦性質。其三,中華民國政府恢復大陸人民之自由使命,乃透過三民主義,而非憑藉武力。根據該公報可知,杜勒斯確實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新砲擊金門,改變其態度,承認金馬是防禦臺澎所不可或缺。杜勒斯與蔣介石會談的結果,美國唯一的收穫只有中華民國放棄武力反攻大陸。然而,中華民國連防禦金門都有問題,遑論反攻大陸。對中華民國而言,執政的中國國民黨需要反攻大陸的國策為基礎,團結從大陸逃出的中國人,並作為壓制臺灣人民的正當要求,因此,解釋公報中「非憑藉武力」並不等於「不使用武力」。儘管聯合公報英文”not the use of force”理應翻譯為「不使用武力」,中華民國卻譯為「非憑藉武力」(not depend on force),留下中華民國政府繼續在臺灣內部操作反攻大陸的空間。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言,對中美聯合公報深感滿意,因此批判力道極輕,僅指出該公報扭曲中國人民與蔣介石的內戰,提升為國際紛爭,以全面戰爭的辭彙恐嚇。同時,強調美國與中華民國故意不提雙方的矛盾,反覆重申團結,掩飾真相云云。綜上所述,可知作為二戰遺緒的臺灣問題,因冷戰局勢之發展,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美國三方國家利益算計影響,仍舊不見住民意志之展現,徒留政治空間提供「反攻大陸」政策之操作。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577
下載數: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837.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