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放足斷髮運動之推展
日治臺灣逐漸由俗民社會(folk society)過渡到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當中有不少社會文化的變遷明顯由社會領導階層為主導,以民間團體為運動的主體,持續地倡導和鼓吹並獲致預期的成果。當中,纏足與辮髮原是臺灣社會根深蒂固的風俗習慣,終在總督府與社會領導階層之合作下,漸次變易與革除。1899年,臺北大稻埕中醫師黃玉階糾合紳商同志四十人,籌組「臺北天然足會」,並向臺北縣當局提出立案申請,揭開組織化放足斷髮的序幕。該會係社會中、上階層組成之團體,反映臺灣社會開明的紳商受到總督府宣導的影響,不僅對於纏足之弊害有所認識,且鑑於中國放足運動之發展,亦行遙相呼應之舉。另一方面,日本社會新氣象之刺激亦頗有助於放足運動之發起,日治之初,總督府即屢次招待臺灣各地紳耆前往日本旅遊參觀,不少人對於日本女子保持天足、普受學校教育,留下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而日本官民的鼓勵和支持亦是放足運動得以順利組織化的要因之一。1900年3月,另有參事許廷光、臺南新報記者連雅堂等臺南地區紳商名流籌組天足會,會規與臺北天然足會大同小異。1903年,大阪舉行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在總督府鼓勵下,臺灣社會中流以上紳商前往參觀者多達五百餘人,由於目睹日本女子教育及生活狀況,自是年八月起各地士紳紛紛提出重視女子教育及解放纏足之呼籲。對總督府而言,教育為同化的工具,移風易俗為貫徹同化政策必要的過程。1900年放足運動展開之初,臺北縣下各學校即曾做調查和勸說,其他各地的學校亦扮演類似的角色。至於斷髮風氣,則由當時國語學校和醫學校兩所最高學府首開其風,概言之,斷髮風氣之興起實以學校為中心。國語學校為培養公學校教師及臺人公、私事務人才的機關,對於學生新觀念的灌輸及新習慣的養成較為重視。迨放足斷髮運動掀起熱朝時,臺人公學校教師更身負重任,扮演運動中堅分子之角色。當時日人認為臺人公學校教師乃地方新知識分子,負鼓吹文明之責任,當以身作則、率先斷髮。身為公學校教師的蔡培火更是呼籲臺人教師積極響應該運動,以盡社會上流階層之責任。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733
下載數:3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830.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