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不敗神話破滅
復讎主義為國社黨的核心價值之一,而具體化的行動即為撕毀凡爾賽和約、積極擴充軍備、向鄰國侵略等途徑。與始終在準備發動另一場戰爭的德國相比,一戰後的其他歐洲國家多不願意再發生規模如此龐大的戰事,因此當二戰爆發的初期,英、法等國均窮於應付,德軍於西歐可說是所向披靡。但是當英國上空的空戰進度不順的當下,希特勒決定緩和西線的攻勢,轉而向與德國簽有互不侵犯條約的蘇聯進攻。東歐在希特勒的規劃中,被視為日耳曼民族擴張生存空間的要地,而東歐以及歐俄平原開闊的地形,也為德國裝甲與機械化部隊營造了在進攻上的有利條件。代號為「巴巴羅薩作戰」的東線戰場於1941年6月開始,戰爭的前半年,德軍攻勢相當順利,雖然並未取得莫斯科,卻也佔領了白俄羅斯、烏克蘭以及波羅的海三小國全境,並針對列寧格勒(今日的聖彼得堡)展開圍城的戰術。然而隨著俄國寒冷冬天的到來,德軍作戰計畫無法徹底執行的惡果完全暴露出來。包含補給線過長,無法為因低溫而故障的機械維修;同時也嚴重缺乏石油、冬季裝備、食物,與躲避之處,只得在原地駐紮。此一情況使得德軍隔年於史達林格勒(今日的伏爾加)進行與蘇軍的決暫時,面臨了嚴峻的考驗。原本進軍莫斯科的計劃改為進攻位於伏爾加河畔的史達林格勒。德軍始終未能完全佔領這座城市,並在進攻過程中遭受了重大的損失。希特勒的猶豫不決、高級將領們對改變計劃的不滿、過長的補給線、以及蘇軍的頑強抵抗,令史達林格勒的巷戰成為德國士兵的惡夢。1942年的東線戰場,開始讓德軍這支訓練精良勁旅中的成員們,初次嚐到了挫敗的苦澀滋味,也讓德國國內對戰爭的看法默默產生了變化。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95
下載數: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824.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