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近代中西船隻的比較
18世紀,中國民間運輸的帆船仍為平底船,大小長約12公尺,寬4公尺,高約1公尺半,英文稱這種船舶為「junk」,中文翻譯為「戎克船」,此可以航行於北洋海域的「沙船」為代表,但由於吃水過淺,不能作遠海航行之用,不過甚至應用到1920年代。其次,「福船」以行駛於南洋和遠海而著稱,屬於尖底海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首尾高昂,兩側有護板。還有因為該船型多在廣東沿海製造而得名的「廣船」,基本特點是頭尖體長,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結構堅固,有較好的適航性能和續航能力。曾經造訪英國的「耆英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廣船代表。在清朝重行南洋海禁時,就已有人提到「番人造船比中國更固」、「外國船大,中國船小」。當時中國稱外國帆船為「夾板船」,大船有三桅,小者兩桅,多或九帆,少則四帆,並可視風向、風量,隨時調節駕駛。清朝則從未取消限用雙桅商船的法律,帆篷高度並另有禁令,自然侷限了航海技術的改進,中國帆船只能「順風而行」。在19世紀上半葉,來華的美國商船大多是300餘噸,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平均仍有1200噸,散商的船舶也有600噸;反觀中國船舶,在政府多所限制與商人規避苛索下,遠洋船隻大約350噸,而一般的商船則多在140噸之下,兩者高下立見。19世紀上半葉,在西方人士眼中的中國帆船,其實顯得「極為粗笨。中國人除了知道使用羅盤以外,不諳航海技術」、「一艘載重三百五十噸至四百噸的帆船有八十至一百名海員,其人數至少足以駕使同樣噸位的歐洲船五艘。」再就船上配置的武備來看,西方商船每船多或大炮、大銃各數十門,少也有大炮十餘門,鳥槍三、四十枝,較之於中國特許遠洋船舶的微弱武裝,大至數倍到數十倍,更遑論行駛於內洋的商船、漁船不准攜槍炮器械,對海盜毫無防衛能力。中國帆船不但喪失了與西方夾板船的競爭能力,其造船技術與設備的落後,更突顯出近代中國的衰弱。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524
下載數: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811.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