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活字印刷術
從事活字版實驗的人,大多使用木材作為原料,因為木刻已經是一種很發達的手工藝,木材取得也很自然,由於書本需要大量印刷,因此向來不使用木質活字,原因除了生產不易外,稍微有雕刻不好,字母就會排得歪歪扭扭的。古騰堡所有印刷作品的共同特點,就是字母完美密接,他一開始可能是用裝訂商常用的黃銅製壓模機,原先是用來壓印手抄書封面的書名用的,上面的每個字母都左右相反。所以在黃銅之類的軟性的條狀金屬上,用同樣手法壓鑄,就可以獲得同樣的字型,若再將這些條狀的黃銅作為鑄模,灌入鉛之類的質軟金屬,就可以製作出鉛字的原型。古騰堡用新的活字印刷法印出第一本書是聖經譯本,所用的機器和當時用來製酒的壓榨機非常類似。活字的材料是鉛、錫、銻合金與少許比例的鉍金屬混合的合金,效果最好,容易成型,製成的活字印刷性能好,這樣的配比成分,甚至到500年後的今天,也沒有太大的改變。古騰堡使用了鑄字的字盒和字模(Matrix),控制活字的規格,也便於大量生?。活字的製作步驟是,先刻一組模型字母,其他字母都以此為基準。他用一根短的鋼質棒一端畫好字型,然後將不需要的部份沿著他畫的線切掉,最後只剩下字母凸出來,這種頂端帶有字母的鋼質棒叫做打印器(Punch)。用槌子將打印器的字母印在平滑的銅塊上,這樣在銅塊面上就形成凹形的字模。最後將字模放進一個模型裡,而將熔化了的鉛倒入字模中,鉛液很快就冷卻固定後,由模型中取出,再一端就有了和打印器一模一樣的複製品活字。最初期的印刷術,活字都是放在木製的小框子( Cases)中,框子有兩種放在斜面的工作檯上,分上下兩層。上方框子放的是大寫字母,下方框放的是小寫字母。直到今天我們仍稱大寫字母為上框(Upper case),小寫字母為下框(Lower case)。拼排活字的人稱為排字工人,握著排字盤(Composing Stick),從框中取出活字,排在盤上,組成字後,在排成行。當足夠行數擺在一起能構成一頁時,就將它們緊緊安置在一個架子內,並擺在一個木製的手印機上,然後用墨球在活字表面塗上墨印,白紙覆蓋在沾墨的活字上,操作印刷機的螺旋,印刷過程就完成,當螺旋放鬆後,就印好一頁,掛起來晾乾就可以。據估計,古騰堡版本的聖經,每兩頁平均就需要6000個鉛字,這些鉛字的高度必須完全一致,否則印出來的墨色將會不均,古騰堡的作品墨色均勻,可見他的鉛字鑄造必定十分精準。古騰堡印製的聖經有人稱為「四十二行聖經」,因為幾乎每頁的兩欄當中都有四十二行,不過也有少一兩行的情形。全書共有一千兩百八十二頁,裝訂成兩冊。這一批三百多冊的四十二行聖經,現今仍有四十冊收藏在全球各地的博物館和圖書館中。這些聖經版本並不完全相同,有的在新的章節前面的大寫字母是手繪的,有的則是鉛字印的。古騰堡還首創了脂肪性油墨,他用顏料和油調和出脂肪性的印刷油墨。大大提高了印刷質量,脂肪性油墨也一直沿用至今。古騰堡發明的木製印刷機,雖然結構簡單,但改進了印刷的操作,是後世印刷機的根本。這些都是畢升發明活字版印刷術所沒有的,這也是畢升活字版印刷術沒能廣泛流傳的技術原因。
關鍵字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91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808.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