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日軍佔領東南亞
日本從明治維新以後,對外除了最主要的北進外,其後還採取南進政策,以獲取南洋石油與日本所需要的物資。1940 年6月,當時的外務大臣有田八郎發表「大東亞共榮圈建設」宣言。1940年7月22日近衛文?組成第二次內閣,將其作為基本國策要綱,近衛內閣之外務大臣松岡洋右進一步將「大東亞共榮圈」口號流行化。大東亞共榮圈其理念主要為,解放被殖民的亞洲人,協助其建設各民族的民族國家,故喊出「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而太平洋戰爭將作為解放亞洲人建立民族國家之戰爭。另外,大東亞共榮圈也包含要建立一個以日本、滿州國、支那(中國)為主要經濟體,還包含了法屬印度支那及附屬諸島、泰國、英屬馬來亞、英屬婆羅洲、荷屬東印度、英屬緬甸、英屬印度、新幾內亞、澳大利亞、新西蘭。東南亞將作為資源圈提供豐富的資源,日本則是重要的支配經濟體,等於是擴張日本獨佔勢力之範圍。1940年日本頻頻透過外交與東南亞接觸,6月與泰國簽訂友好條約,此時泰國政府為軍人出身的鑾披汶(Luang Pibun)政權,鑾披汶在1939年想從法國手上取回部分土地,在日本介入下因而取回,此外還協助日本補給資源。泰國政府最主要的考量為保持獨立,因此其觀望在二戰中最有可能勝利者,並向其靠攏,然而鑾披汶不久幾年後將發現其必須要對錯估情勢而負責。1940年10月日本再次透過外交手段從印尼獲取所需資源,同時為了切斷其他國家對中國的援助,而將目標轉向法屬印度支那。被德國佔領而成立的維希(Vichy)政權,在德國的壓力下,同意日本使用印度支那的港口、機場及行經城市,9月日軍即佔領印度支那北部,並迫使維希政權同意。1941年7月印度支那完全被占領。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其目的在確保南方作戰,阻止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拓展,切斷美國對東亞作戰與補給線。1941年12月到1942年5月日本佔領香港、新加坡、馬來半島、緬甸、荷屬東印度群島、菲律賓群島等。為了確保領地,建立以東南亞資源為主的自給自足的體制。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505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751.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