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中國國際貿易
點閱數:531 次 下載次數:3 次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中國國際貿易
web
貿易第一次世界大戰

近代中國的國際貿易中,英、美、日三國占了大部分的對外貿易總額,甲午戰爭以前,對外貿易額以大英帝國的印度、香港、英國本國領先各國。1895年後,日本對中國貿易則逐漸成長,並且超越英國。1913年前,據統計日本對中國進出口額皆超越了英國,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更使中國國際貿易起了重大變化。7月28日戰爭於歐洲爆發,歐洲各國陷於戰爭之中,無暇兼顧中國貿易,日本、美國因此崛起。1914年到1918年日本極力發展對中貿易,至戰爭結束前,對中國進口貿易竟占41,出口貿易占34,日本對中國輸入主要以棉紗為主,此外還有糖、紙、麵粉等,大戰後受到中國棉紗業的發展,棉紗輸入中國趨減少,中國輸出至日本商品則以豆餅、棉花為主。日本雖然打敗勁敵英國,但美國卻也不可忽視,大戰後每年對中國的貿易皆穩定成長,特別利用幾次的抵制日貨,建立對中國貿易之基礎。美國輸入中國商品以煤油、菸草、棉花、麵粉及機械類為主,中國輸出品則以生絲、桐油、獸皮、羊毛等為主。至1937年抗戰爆發以前,以美、日為主要進出口貿易國。九一八事變的次年(1932)美國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之首,而日本為第二位,德國首次成為第三位,英國則落到第四,即使如此,由於日本在東北的控制,因此仍有對中國貿易之優勢。此外,清末至抗戰前夕,中國國際貿易處於入超,據統計是輸出過少,因此發展輸出成為此時重要目標。值得注意的是,1932年以後,中國受到戰爭及全球經濟恐慌的影響,國際貿易是逐漸的衰退。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2-23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