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民黨黨機器的衰弱,致使「以黨訓政」難成現實。特別在1933年以後,由於戰雲逐漸密佈,黨國體制以軍事化為重點。就體制言,國府軍事委員會早於1925 年即已成立,原為國民政府轄下主管軍事之機構,採委員制。1931 年蔣介石辭卸國民政府主席一職,隔年即以軍事委員會委員身分復出,軍委會之體制漸由委員制轉為首長制。此後,蔣即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身分指導軍政之運行,馴至外界多有視軍委會為中國之「第二政府」。在剿共省區,蔣介石曾於1931年,設置「海陸空軍總司令部行營黨政委員會」,指揮戰區的黨政與宣傳工作。1933年,復改組成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名義上作為軍事機構的南昌行營,在其觸角所及的各地,由鄂而贛而川,施行龐大而全面的民政管理。如推行省政府合署辦公、行政督察專員制度、各縣政府裁局改科、各縣分區設署,以及編查保甲戶口、整理保安團隊,進行農村改革,籌辦示範農場,預防水旱災荒,興辦特種、生產教育、提倡體育,並整理省縣地方財政、督修公路、禁煙禁毒,可謂無所不括。換言之,蔣透過戰區行營的設置,控制著地方黨務、民政、經濟。即便是1934年發動的「新生活運動」,亦是軍事當局率先在「剿匪區域」內率先推行。1932年底,蔣介石於軍委會之下設「國防設計委員會」,網羅全國碩彥名流、學者專家,負責調查研究全國各種資源狀況及國內外政治局勢,可視為蔣之智囊團。其後國防設計委員會於1935年改組為資源委員會,仍隸屬軍委會,並擴為主導中國重工業建設之機構。中日戰爭爆發後,國府更明定「委員長肩負全部國防責任,擁有對陸、海、空軍的最高指揮權,並指導全國民眾。」據此,國府大部分職責已為軍委會接管,軍委會成為中國實際政治中心。而蔣得於兵馬倥?之際依舊日理萬機,更重要的還是「侍從室」之設。1932年成立的侍從室,初期組織簡單,但至1940年代,已分掌軍事、黨政、外交、情報等業務。此固可視為蔣的軍事專權,但不可否認亦為中國政治、社會軍事化的結果。至此,「蔣委員長」成為中國抗戰的最高象徵,軍凌駕了黨與政,成為主導國家最重要的力量。1938年,蔣介石當選為國民黨總裁,反映了蔣的領導權威終於得到全黨的正式認可。反之,黨政資歷遠較蔣悠久的汪精衛,只得副總裁的名位。論者咸以為,汪對此難免有不快之處,最終導致他離開蔣,與日本進行「和平運動」,建立了所謂「汪偽政權」。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3-09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