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其餘民國時期幾個重要醫藥團體之簡介
一、中國博醫會在上海的美國聖公會傳教醫師文恒理(Boone HW.)鑒於傳道醫學活動範圍日廣,各教會來華的傳教醫師與日俱增,分散各地,素乏溝通交流,需要組織起來協調活動,廣州雖有「在華醫學傳教會」的設立,但只局限廣東一隅之地,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文恒理在《教務雜誌》(ChineseRecord)上倡議組織成立「中國教會醫學會」(China Medical MissionaryAssociation),中文簡稱「博醫會」,並推薦嘉約翰(Kerr J.)醫師為主席組成籌備委員會。倡議獲得回應,「中國教會醫學會」遂於1887年宣告成立,並在華北、上海、武昌、漢口、廣州、福建、臺灣等地設立分會。初期有會員30名,至1913年會員達500多人。此後數十年間,不屬教會團體的西醫師入會者日益增多,1925年改組為「中國博醫會」(ChinaMedical Association),凡符合入會資格的醫師,不分國籍都可參加。 中國博醫會設有出版及翻譯、公共衛生、醫學教育、研究、與護士會、醫院行政等專業委員會。主要活動包括編譯重要醫書、宣導並推行中譯醫學名詞的統一、提倡公共衛生、推廣醫學教育、舉行醫學學術會議、出版《博醫會報》雜誌等。這些活動對於中國西醫學事業的發展多有貢獻。二、中國藥學會1907年冬,在日本學習藥學的留學生王絕文、伍晟、曾貞等發起成立「中華藥學會」。1909年,學會在東京召開第一次年會,當時會員有27人。辛亥革命後,多數會員學成歸國,1912年藥學會遷至北京,並向北京政府內務、教育、實業三部以「中華民國藥學會」之名立案。這時會員增至百餘人,及至1914年由於諸多原因,會務中斷。此後1917年,留學日本的藥學會會員在東京組織了「留日中華藥學會」,繼續「中華藥學會」的工作,並編輯出版《中華藥學雜誌》。「留日中華藥學會」的會務,由於留日會員逐漸回國而停頓。在北京的會員經多方努力,於1920年恢復了會務活動,浙江的部分會員組建了《藥報》社,每月發刊一大張《藥報》。1926年會址移設上海。1929年分別向國民政府民政、教育、衛生三部登記立案。1935年在上海的會員積極努力下,會務工作得以恢復。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學會工作再次停頓。總會留滬未撤退的部分負責人與上海分會聯合繼續進行會務活動,在重慶直到1942年才准以「中國藥學會」的名稱重新登記立案。1947年成立了出版與教育兩個委員會,分別主持出版與教育事宜。中國藥學會自1907年創立42年間共舉行年會12次,編輯出版學術期刊《中華藥學雜誌》,後改名為《中國藥學雜誌》,還曾進行一些社會工作,如藥典的編修、藥學名詞的譯定、與有關藥廠合作設立藥學獎學金。此外,學會曾就藥學教育、藥品生產、國藥研究整理、藥品檢驗、藥政管理、藥師職稱、藥學名詞、藥典改版等方面向政府提供建議。三、中國護士學會1909年8月,在福州工作的美國護士信寶珠(Simpson C.E.)的倡議下,在廬山牯嶺集會籌建「中國中部護士聯合會」後改名為「中國護士會」,於8月31日正式成立。這時有會員13人,名譽會友5人,都是在華工作的外籍護士。該會主要工作是制定統一護士學校的課程和編譯教材、辦理護士學校註冊、組織畢業生會考和頒發畢業證書等。翌年,又增設專題研究委員會,負責護士教育的策劃和管理實施,為以後中國護士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礎。中國護士鐘茂芳在1914年召開的第1屆中國會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副會長,從而改變了由外籍護士統管中國護士會的局面。她將Nurse貼切地譯為「護士」,並經大會通過認定,尚用至今。1920年創刊出版《中國護士季報》。1922年,國際護士會接納中國護士會為會員國。1923年改名為「中華護士會」,1936年又改名為「中華護士學會」。1937年,侵華日軍攻佔上海後,總幹事信寶珠由南京赴漢口設臨時辦事處,但1938年又撤回南京,1940年中華護士學會在重慶再次組建辦事處,政府的以留守在淪陷區為由撤銷該會的原立案未准建立。此後,以「中國護士學會」之名重新登記立案,開展活動。由於當時缺乏人力和經費,學會未能正常開展工作。四、中華民國醫藥學會中華民國醫藥學會為歸國的留日學習醫藥和國內醫藥專家組成,創始人為湯爾和、侯希民等,成立於1915年8月。學會設理事部、醫學部、藥學部及評議員若干人,每年召開常會一次。總事務所設在北京。1930年總事務所遷至上海,改稱總會。北平、南京、蘇州、南昌、漢口、杭州、上海等地設有分會,會員達800餘人,其中不少著名醫家同時也是中華醫學會會員。中華民國醫藥學會主要活動有:出版年刊《中華民國醫藥學會會報》,1917年10月創刊於北京;舉行學術研討會;參加醫學名詞審查委員會推行醫藥名詞統一;調查寄生蟲病;研究中醫中藥;向政府提供醫藥衛生事業的建議等,北洋政府時代,該會對政府的衛生方針影響大於中華醫學會。五、中國生理學會中國生理學會為著名生理學家與相關學種專家組成,創始人為林可勝、吳憲、伊博恩(Raed BE)等,1926年2月在北京成立,選出林可勝為會長。會員分為名譽會員、永久會員、普通會員三種。凡其興趣或研究工作與生理學有關聯者,不分國籍,都可為會員。每年召開一次大會,有時與中華醫學會年會聯合舉行,以加強與臨床學科的交流。平時常舉辦小型的學術研討會,進行學術交流和實驗示範等活動。此外,學會對生理學研究專案和人才培植,提供獎金給予經濟支援。1927年1月創刊《中國生理學雜誌》(The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用英文出版。抗日戰爭爆發後,學會活動陷於停頓。1941年北平協和醫院及醫學院被日軍接管關閉,《中國生理學雜誌》也被迫停刊。抗日戰爭期間,1938年,蔡翹和KilbonLG.成立並領導了中國生理學會成都分會,開展學術活動。1941年創刊英文版《中國生理學會成都分會簡報》四月刊。刊載較簡短的研究論文,由蔡翹主編,1945年後才停刊。六、中華衛生教育會1916年3月,博醫會,中華醫學會,中華基督教育青年會中國協會共同組織中華公共衛生教育聯合會(JointCounilon Pubilid Health Education)。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國協會派畢德輝博士(Peter W.W.)為該會總幹事。1917年胡宣明被聘為副總幹事。此後,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中國協會、中華基督教教育會、中華護士會也參加了該會,成為會員。該會下設總務組、編輯組、嬰兒衛生組、學校衛生組、社會衛生組、牙齒衛生組。1922年將會名改為中華衛生教育會。1930年,國民政府設立衛生部,該會董事會認為提倡公共衛生的目的已達到,決議結束該會。中華衛生教育會是中國最早提倡公共衛生事項的機構,主要活動是進行公共衛生教育、舉辦衛生展覽、報紙宣傳、衛生講演等公共衛生宣傳。對當時中國一般人的公共衛生知識的普及,有一定之貢獻。七、中國醫師聯合會1928年末,衛生部頒佈「開業醫師登記法」遭到開業醫師普遍不滿。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他們在1929年11月成立了中國醫師聯合會,它的宗旨是:(1)促進醫藥研究;(2)會員之間在權益受侵害時互相支持,保護開業醫師;(3)提倡成立促進衛生設備的組織;(4)協助政府制定關於管理醫師業務的法規。1934年在執委會下組織了專業委員會,其中「助產士教育研究委員會」為中國最早的婦產科學術團體,出版的刊物為《醫事匯刊》。除上述團體之外,還有1921年胡宣明創立的中華衛生學會,以開展衛生運動喚起民眾。1921年成立的上海醫學聯合會、1926年成立的中國麻風協會、1935年成立的中國預防花柳病協會、1935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國衛生教育社、1937年成立的中華麻風救濟協會、1938年成立的中華天主教醫師協會、1946年成立的中華營養促進會等等機構,皆對近代西醫在中國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536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690.zip (37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