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民黨「以黨訓政」的成績,難臻理想,原因也與該黨在基層工作的衰弱有關。國民黨1924年的改組,仿俄共體制自上而下建立了一套與行政層級相平行的黨務組織系統。中央黨部下,依次有省黨部、縣黨部、區黨部、區分部,分別與省、縣、區、鄉等行政系統相對應。在「訓政」體制下,「黨」與「政府」是二元的政權實體,與傳統中國一元化的衙門大異其趣。但現實上,黨卻往往無法控制地方政府的實權。在訓政時代初期,各地地方黨部的氣焰一度十分高漲,有若地方上的太上政府。然而,國民黨中央對此情形並未縱容,漸不願將政治權力交給地方黨部,寧可由地方政府的官僚施政。更重要一點,除去江浙等少數地區外,大部分省分皆受地方實力派控制。有的地方實力派甚至拒絕國民黨中央派遣黨部委員,驅逐、甚至殺害黨中央委員的黨務人員。如山東軍閥韓復?,曾於1932年逮捕國民黨山東黨務負責人,又在1935年將全省73萬元黨費移作賑災,更下令停止了全省黨務。於是,在許多地方,國民黨只好將地方黨部委員的頭銜,加上地方實力派的頭上。或者,黨只管黨,行政歸政府管轄。與其說國民黨以「黨義」治國,無寧說是「黨員」治國而已。雪上加霜的是,1930年代國民黨各省的黨員人數十分有限。中日戰爭爆發前夕,扣除有名無實的士兵黨員,國民黨普通黨員僅有52萬餘人。與北伐之計相比,十年間只增加了30萬普通黨員。若計算普通黨員和全國人口的比例,大約接近1:990,遠低於同時期義大利法西斯黨的1:25、蘇聯共產黨的1:65。以這樣人數稀少的黨,企圖對4億人口的大國進行「黨治」,顯得有些力有不足。再就地方看,即使在黨中央控制力較高、黨務較健全的長江下游數省,黨員人數亦不過一二萬人。在邊緣省區,則僅數千人,甚至數百人。國民黨基層組織的鬆懈,黨組織對黨員也沒有多大的約束力。名為以黨訓政,實則許多地方黨部空有一塊招牌。國民黨所師法的俄國,無論在中央,抑或地方,黨對政權處於絕對的領導地位。反之,國民黨號稱「以黨治國」、「黨權高於一切」,實則無法貫徹。在中央層級,國民黨的確壟斷了政府的決策;但在地方政府,黨部難以直接干預行政。如此一來,黨治在地方近於虛級狀態。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3-09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