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1928年教育部曾委派一個委員會研究醫學教育問題,該委員會曾擬定了一份關於今後10年的醫學教育規劃,其主要內容談到應設立兩種類型的教育機構,即「醫學院」和「醫學專科學校」。前者培養較高級的醫務工作者,專門從事研究的人才,而後者培養一般的專業醫師和實用衛生的人才。1929年,教育部與衛生部共同組織成立醫學教育委員會和助產、護士等專業教育委員會,負責制定醫學、助產、護士學校的課程,訂立學制及規劃課程標準等,以提高醫學教育水準。1930年2月,醫學教育委員會舉行首次會議,贊成1928年教育部擬定的醫學教育規劃,並提出規劃應作進一步修改完善。考慮到當時國內尚缺乏這方面的專家,故請求國際聯盟派專家來中國幫助解決這個問題。1930年9月,國際聯盟派哥本哈根大學的費伯(K. Faber)教授來中國協助教育委員會開展工作。費伯在中國進行了3個月的調查後,對中國醫學教育、醫學校的現狀及今後的方針等問題提出了一個詳細的報告。指出,當時中國的西醫師約有4至5千人,平均8到10萬人之中,才有一名醫生,若要達到每8千人中有一名醫生,則應迅速培養出5萬名醫生來。報告還指出,只有13所醫學校能提供訓練良好的醫學生,如果要目前僅有的醫學教育,來儘量培養大批醫務人員,以解決中國缺乏醫生的問題,就顯得非常不足了。因此,費伯贊成興辦一批獨立的醫學專門學校,最好每省有一所,並建議先建立一所實驗性或示範性醫專學校,不宜採用外國標準,以便適應中國的疾病情況和經濟狀況,醫學教育委員會於1931年決定採納費伯的建議,並作了相應的安排。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