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官學化與書院教育的終結
清代書院的官學化,為書院的發展與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例如資金和法令的保障,同時卻也為書院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例如私人講學傳統的破壞、淪為科舉考試的附庸等。書院官學化越深,對於書院教育、學術、文化的發展就更不利。不過仍有書院保持傳統,進行講學、編書的工作。阮元創建了詁經精舍、學海堂,這兩個書院以學術研究為重心。在教學上採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根據學生專長,選擇不同的老師進行學習,並且鼓勵學生獨立進行研究。另外,在書院師生的努力下,編纂了不少書籍,例如十三經注疏校勘、學海堂經解等。鴉片戰爭爆發後,中國人面臨三千年來未有之變局。中國對外戰爭失敗後,被迫不斷與外國簽訂不平等條約。針對這種局面,中國士大夫紛紛提出了變法圖強的主張。在這種風氣之下,中國書院發展邁入了另一個階段。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光緒皇帝展開了著名的「戊戌變法」。這次的變法著重於制度層面的改革,維新派人士於是大力提倡新學,並主張建立新式學堂。因此在當年五月二十二日,清廷下令全國各地所有書院,一律改為新式學堂。省城書院改為「高等學堂」,郡城書院改為「中學堂」,州縣書院改為「小學堂」。後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人士發動了戊戌政變,慈禧太后重新掌權,戊戌變法只維持了一百多天便告失敗。慈禧太后認為書院與學堂,名異實同,所以下令停罷學堂,恢復書院。書院雖然得以恢復,但是書院改革已經成為歷史發展趨勢。清朝名臣張之洞、劉坤一就認為書院積弊過深,要求改革。清廷接受兩位大臣的意見,在慈禧太后主導的庚子新政裡,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下詔改「書院」為「學堂」,結束了持續千年之久的中國古代書院制度。書院教育終結。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83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628.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