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動盪的政治
當一戰進行到1918年後半,德意志帝國在人員以及經費的耗損上,又邁入另一個新的高峰。這些損失令德國國內對於持續戰爭的懷疑聲浪益形高漲;但是最高指揮部的高級將領們反倒認為戰局仍有轉圜的可能。全國充斥這類的內部矛盾,連帶引發政治上的動亂。如同俄國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一般,德國也在戰事的尾聲掀起了革命運動。1918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基爾港的四萬名海軍及其所屬船艦認為德國在戰爭中大勢已去,繼續作戰只是自取滅亡,因而違抗總部的出擊命令。從此刻開始,德國西部一帶煙硝四起,一直延燒到隔年5月,才由取代帝制的威瑪政府動員準軍事組織敉平。這次革命的性質,雖說源於工人和軍人針對戰爭的反響,不過背後是由許多左翼的工人團體運作或指導,故而這場革命也意味著德國國內左派和右派勢力在政治上的對抗。透過這樣一場左右互搏的革命,揭開德國在戰間期政局混亂的序幕。對當時許多德國人而言,這名為「十一月革命」的行動,無疑只是一場毫無計畫的鬧劇。即使左派團體的領導者在本質上極具理想性,然而當他們在達成瓦解帝制的目標後,忙著對付右派勢力的反擊時,卻是內訌不斷;主要領袖—羅莎?盧森堡與卡爾?李卜克內西直到遭逮捕處決前,都無法有效統合各支派形成一個貫徹理念的政黨。除了給予大眾「放任機關槍聲漫天價響」的形象外,俄國十月革命也導致人們對該勢力缺乏同情且充滿恐懼;因為大部分德國人並不希望德國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基於上述的背景,戰後的德國政壇很容易成為反對左翼勢力大小政黨產生的溫床,尤以充滿偏激、保守思想的極右派團體增長最為快速。至於正在主持威瑪共和政府,並須帶領德國跨越戰後滿目瘡痍的那個具有光榮傳統的社民黨(德國社會民主黨的簡稱,SPD),此時正忙於安撫軍方不滿、平息工人運動的紛擾,以及處理戰後媾和等事宜,無暇正視如納粹黨這種激進又帶有種族歧視色彩之民間小黨的崛起。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90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576.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