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洪憲帝制失敗與國會恢復
袁世凱解散首屆國會後,開始擴權,圖謀帝制。1913年11月,袁世凱命各省派代表到北京,組成「政治會議」。政治會議議決停止國會職務,另行設立法機關,並要修改約法。1914年3月,「約法會議」成立,議員名為選舉,實是指派。5月1日,中華民國約法公布,即「新約法」。新約法擴大總統職權,總統是行政首長,又規定立法院未成立前,是由諮詢性質的參政院代行職權,袁世凱遂成為不必向國會負責的超級總統。1914年8月,參政院議決將總統任期由五年改為十年,且連任無限制,現任總統得推薦三人為下任總統候選人。袁世凱已是獨裁元首、終身總統,並可指定繼承人。此時,不少清室遺老認為復辟有望,希望袁世凱任滿後,可將政權回給宣統帝,可是他們不明白袁世凱的真正用意。1915年5月,急於推行帝制的袁世凱,接受了日本先前所提的「二十一條要求」簽定了兩個條約,總稱「中日新約」。8月,袁世凱暗助楊度等組「籌安會」,鼓吹君憲有利於中國。同年10月,舉行「國體投票」,宣稱國民願意將國體由共和改為君主立憲,參政院並擁袁為「中華帝國皇帝」。1916年元旦,袁即位並改元「洪憲」,是為「洪憲帝制」。後因反帝制的護國軍起事,加以北洋派不支持,袁遂在3月取消帝制,後於6月病故。6月29日,副總統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後,下令恢復臨時約法接著重開首屆國會,並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0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