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廷部分大臣對於中國鐵路興築雖曾提出了許多積極的建議,但卻因保守派的反對,這種以西洋奇器為巧的思維模式。使郭嵩燾更被認為是名教的罪人。另外憂心設立鐵路對中國造成不良影響,是反對者最常發為議論的部分,其中包括了對於民眾的生活造成破壞,例如粵督毛鴻賓曾言「無論鑿山塞水,佔人田業,毀人廬墓,苦累無窮。」另外對於鐵路的壞處,更大多數的人是著眼於對國家安全的考量出發來進行陳述,例如江西巡撫劉坤一認為,用鐵路對於外國人來說,使他們便於互通訊息,而對於中國來說則失去了隘阻可守,門戶洞開;內閣學士文治也曾力陳修築鐵路的六大害:「一損己益敵,二開門揖盜,三傷治化,四損人民,五失人心,六壞風氣」,故對於反對者而言,在他們所條陳的各項壞處中,他們也無法否認鐵路對於交通的便利性,但卻也是因為這種便利性,才讓他們感到恐懼,深怕外人會利用此一西洋利器來進犯中國,使中國蒙受更巨大的損失。故對於外人這種疑慮的心態,便是造成中國對於鐵路建設,形成反感的心理因素。也就是對於外人的這種疑慮心態,不管外人的出發點是否對中國民生經濟有好處,一律都被指責為是「故神其說,以冀聳聽。」這種論調,即使在中法、甲午戰後依然存在。中國的鐵路建設也因此延宕了數十年。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6-09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