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代表事件:法國1830年的政治改革
1830年革命,是指1830年代初期歐洲革命力量與貴族間的對抗。實際發生時間為1830年-1832年。該活動源自1830年7月26日,法國國王查理十世頒布一連串壓制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的法律,查封報刊,改變選舉法(只有土地所有者才有選舉權,且商人繳納的財產稅不算選舉的財產資格),資產階級、工人、學生等城市群眾發動遊行示威,並與前來鎮壓的國王的軍隊發生直接的衝突。參加行動的人數約8萬多人搶占了巴黎各街區、在巴黎聖母院的鐘樓上升起象徵革命的三色旗,加上倒戈的國王軍隊,波旁王朝被推翻。在法國歷史上稱之為「光榮的三日」(1830年7月26-28日)。法國革命的號角一吹,歐洲國家則紛紛有響應者出現。響應者的國家有波蘭、比利時、義大利、德意志、希臘等地區。此革命活動成功者有法國、比利時與希臘。其中,法國廢除了君主專制,成功成立一個君主立憲制的政府,比利時與希臘獨立。不過波蘭、德意志和義大利則均被俄羅斯帝國和奧地利帝國的貴族政府鎮壓。其中,波蘭更被俄國沙皇政權併吞。巴黎成立新的君主立憲政體後,革命在沒有經過甚麼反抗的情況下完成,反映國內普遍存在的不滿。革命後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繼承王位,使推舉他的自由主義者藉機取得權力。波旁王朝的覆亡使君主專制的進程徹底停頓,教士和貴族的政治權力亦消失殆盡。新政權以保障個人財產、公共秩序及維護民主自由為目標。改革派把1830年的革命,視作民主化運動的起點,對內主張擴大選舉權,對外主張廢除1815年條約,積極支持歐洲革命運動;路易˙菲利普鞏固自己的權力,在右翼極端君主派和社會黨人及其他共和黨人之間採取中間路線,反改革派中的基佐(Guizot),於1840年之後成為他的左右手。在社會政策方面,以基佐為首的政府,推行有利於大資產階級,尤其是金融資產階級的政策,忽視中小資產階級和工人、農民的利益,從而激化了原有的社會矛盾。在對外政策上,此時法國正面臨著阿爾及利亞(Algerie)的殖民地問題、與英國的關係問題。基佐以強硬方式,通過戰爭手段,武力征服了整個阿爾及利亞(1830年入侵,直到1847年才摧毀當地的主要抵抗);而在處裡與英國的關係,特別是英法兩國發生外交爭執和殖民地糾紛時,基佐則屈膝求和,但尚未建立協約關係。在國內方面,1840年代中後期爆發經濟危機;1845至1846年間,法國糧食歉收,糧價上漲,市場購買力降低;1847年至1848年間,工商業危機全面爆發,中小資產階級紛紛破產,工人階級的生活環境持續惡化,各地的遊行示威、罷工和暴動不時爆發。由於不滿基佐政府的統治,巴黎的工人、學生、手工業者在2月22日舉行遊行示威,在與保安警察和政府軍隊發生衝突,革命由此爆發。在推翻路易˙菲利普王朝後的臨時政府,推行一系列有利於工人大眾的政策:提高工人社會政治地位的一些措施中工人群眾有了正式的稱謂,即工人階級;承認並積極維護工人的勞動權,縮短工人的勞動日,改善工人待遇,開辦「國家工廠」制度以大量接納失業工人;並應工人群眾的要求,成立解決勞資糾紛的仲裁機構,即政府勞動委員會。從法國1830年的7月革命開始,到後來的1848年2月革命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可以看出歷史發展的態勢,權力結構逐漸由上層往中下層的份子轉移。經過這些努力,中產階級逐漸成為工業歐洲的新領導階層,成為歷史舞臺鎂光燈的焦點,與為權利喉舌的代言人。
關鍵字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477
下載數:6
點讚數:0
分享數:1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343.zip (35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