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和約的缺陷與強權政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與 1919 到 1920 年和平條約的失敗有著莫大的關聯。考慮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仇恨,那些和約帶給戰敗國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壓力,還有名譽上的恥辱。我們亦可以理解,那些條約所帶來的問題數量,甚至超過條約所解決的問題數量。和平締造者們屈從於戰勝國兼併別國領土和建立附屬國的要求,從而這些舉動種下了仇恨和衝突的新種子。另一方面,條約秉持民族自治原則的同時,卻依然默許一些少數民族被安置在異族的疆界之中,結果一方面燃起了人們的希望,但也同時將希望之火撲滅。最重要的一點,條約締結者們把戰爭的「罪責」都歸於戰敗者的身上,特別是德國,必須承受苦不堪言的財政負擔,以致於當德國反彈時,許多國家都對德國抱以同情。強權政治是戰爭的第二個起因,雖然美國總統威爾遜和國際聯盟的發起者宣稱,國際聯盟是消滅強權鬥爭的一個手段,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國際聯盟可以說是一事無成。和約的簽字墨跡都還沒有乾,戰勝國家就開始組織希望能夠維繫自身霸權的新聯盟。它們建立了一個中立地區,包括波羅的海沿岸、波蘭和羅馬尼亞等地,把這一塊區域視為是一個針對蘇俄的緩衝地帶。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組成了「小協約國」,以防止奧地利東山再起。這些聯合體再加上法國比利時聯盟以及法國波蘭聯盟,也起了孤立德國的作用。就連國際聯盟本身也可以看做是一個戰勝國家針對戰敗國的聯盟。人們擔心這種新的力量與秩序的安排會受到擾亂,但擾亂卻也慢慢的產生。第一個跡象是 1922 年,當時德國和蘇聯通過談判達成了拉巴諾條約,這僅是一個貿易協定,但實際上開拓了兩國後來在政治合作以及軍事合作的道路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94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208.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