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年,兩伊戰爭再度激烈。伊朗一反過去打消耗戰的方針,力爭速戰速決。1986年2月初,伊朗出動9萬餘人的兵力,發動了規模較大的代攻勢,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與地面戰場相呼應,1986年,兩伊「襲船戰」一再升級,遭到襲擊的船隻達106艘,其中有28 艘進出科威特港口的船隻遭到襲擊,同時兩伊都有對對方的石油平臺進行攻擊。由於兩伊「襲船戰」影響到非交戰國的利益,科威特於1986年11月和12月,先後向聯合國的5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蘇聯、中國、法國和英國提出租船和護航要求。蘇美相繼同意?科威特油輪護航,並以此?由不斷向海灣派遣軍艦,從而使原來就很緊張的海灣局勢增添了更大的危險。?避免戰爭進一步升級,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過了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雙方立即停火。 598號決議通過後,由於兩伊積怨已久,在停火問題上立場各異,分歧較大,誰也不願主動做出讓步,因而聯合國598號決議遲遲得不到貫徹落實。1988年,是兩伊戰爭出現重大轉折的一年。雙方使用了數百枚導彈襲擊對方的城鎮,掀起了一場空前規模的「襲城戰」。在1988年2月29日至 4月20日雙方展開的「襲城戰」中,戰術導彈成了主要武器。雙方共發射導彈266枚:其中伊拉克189枚,伊朗77枚。此後,在相持中,伊拉克漸漸占了上風,4月17日,伊拉克軍隊對法奧地區的伊朗守軍發動了代號?「齋月」的攻勢,經過兩天激戰,於18日下午全部收復被伊朗佔領兩年之久的法奧地區。伊朗在欲戰不能,欲罷不忍的境況下,被迫於 1988年7月18日宣佈,同意接受聯合國安理會598號決議。8月20日,兩伊雙方實現停火,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終於落下了帷幕。兩伊戰爭中,雙方共死傷人員100萬人以上,消耗直接戰費2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均遭嚴重破壞。戰爭使兩個國家都受到慘重損失,經濟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死傷人數以百萬計。伊拉克因此也背負了大量的債務,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海珊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這場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戰和韓戰。具體傷亡數字有很多說法,一般認為死亡人數為一百萬人左右。伊拉克正規軍隊由戰前的24萬人發展到戰後的120萬人,但在後來的美伊戰爭中被美軍全數消滅。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