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與電影之間早就關係密切,以往瓊瑤小說改編成的愛情文藝片,及武俠大家金庸、古龍、梁羽生等人作品改編而成的武俠片,都是文學搬上大銀幕的例子。1983年,由黃春明的小說改編,吳念真編劇,侯孝賢、曾壯祥、萬仁導演的《兒子的大玩偶》成為鄉土文學改編電影的旗幟,之後王禎和、白先勇、黃春明、七等生等多位台灣作家的作品一一被改編為電影《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嫁妝一牛車》、《玉卿嫂》、《孤戀花》、《孽子》。民國六○年代(西元七○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校園民歌風潮、台灣電影新浪潮,聯手為台灣社會帶來波瀾萬丈的震撼。鄉土文學的改編電影,記憶了民國四○?五○年代(西元五○、六○年代),台灣由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的矛盾、變化及衝突。而對本土歷史的關注凝視,也從過往持續延伸。當時的文學獎與文壇有許多出色的女性作家作品,也都受到片商青睞,從文字化為影像呈現,如廖輝英的《油麻菜籽》、李昂的《殺夫》、蕭颯的《我這樣過了一生》、蕭麗紅的《桂花巷》、朱天文的《小畢的故事》、《最想念的季節》等等。隨時時代的演進,改編的小說題材類形愈來愈豐富多元,這些紙頁上的故事藉由電影畫面融入了我們的生活,而文學的價值,也因為電影的重新銓釋被賦予新的生命。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