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國五○年代(西元六○年代),台灣的電影工業在中影領導下,器材和技術都大幅提昇,從彩色攝影、場景設計、現場收音到劇本編寫的整體功力都漸趨成熟。當時黃梅調席捲了整個寶島,但台灣卻缺乏拍黃梅調電影的利基,1963年接掌中影總經理的龔弘苦思對策,考量製片路線良久後,提出「健康寫實主義電影」走向,主張「題材健康,手法寫實」。恰好當時李行拍攝了電影《街頭巷尾》,以一個違章建築大雜院中的一群居民為主角,描寫平凡小人物生活,溫暖動人的風格馬上擄獲了龔弘的心,立即聘請李行進中影擔任導演,也奠定龔弘往健康寫實路線發展的信心。從1964年中影拍製的第一部健康寫實電影《蚵女》,到1980年的《早安台北》,健康寫實電影呈現了民國五○年代(西元六○年代)台灣社會政經發展,以農村改革、鄉鎮建設為目標。早期描繪台灣農鄉生活,後期則將鏡頭轉向都市生活,緊扣台灣社會發展的脈絡,並且明顯或含蓄的肯定人性光輝、社會光明。李行、李嘉、白景瑞、張曾端等都是重要的健康寫實派導演。然而健康寫實電影的「寫實」其實不全然真實:例如片中盛裝打扮的農民村女、鄉民人人操標準的國語。配合政黨教化政策,過度美化宣揚社會光明,讓健康寫實電影遠離了真正的現實。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6-08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