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金光布袋戲
所謂的「金光戲」對喜愛布袋戲的觀眾來說,最先想到的就是戲中的主角出場時,多用彩色布條搖晃,顯示金光閃閃,擁有絕世神功,展現出「金光萬道、瑞氣千條」的豪氣光芒。而金光戲其他的特點,包括劇本的編寫由傳統的沿用、改編自章回或武俠小說,演化成由「排戲先生」幫演師編排金光戲;在戲偶方面,將戲偶加大,高度由八寸、一尺左右逐漸放大到一尺二、一尺半,甚至是三尺三。並為了配合劇情需要,出現了許多奇形怪狀的角色;傳統的布景戲棚則由鮮艷絢麗的背景舞台取代;後場配樂則以電唱機播放電影主題曲或音樂取代後場鑼鼓音樂,另外更加入了七彩變幻燈光和火砲,展示吐劍氣、放金光的絕技,來增加演出時臨場的震撼效果。台灣金光布袋戲的萌芽,可追溯至李天祿在1948年從上海帶回來改編演出的章回小說《清宮三百年史》,當時這部戲演到一半的時候,因為大陸那邊的出版斷本,但觀眾對這部戲的反應又很熱烈,因此李天祿請吳天來幫忙編戲,開啟了台灣金光布袋戲的先河,之後西螺「新興閣」鍾任壁的「大俠百草翁」造成轟動,成為台灣各布袋戲團模仿的對象。此外,當時著名的演師還包括有「新興閣一團」的廖英啟、「小西園」的許王、南投「新世界」的陳俊然、「五洲園第二團」的黃俊卿、「高雄國興閣的」張清國等。著名戲齣則有:《大俠百草翁》、《南俠翻山虎》、《斯文怪客》、《五爪金鷹》、《玉筆鈴聲世外衣》、《風速四十米》、《六元老和尚》、《怪俠紅黑巾》等。金光布袋戲的出現,有著承先啟後的作用,不但將傳統布袋戲的生命延續下來,更隨著時代的變遷,結合新的影視聲光特技,造成布袋戲在民間引起更大的迴響,例如黃俊雄的「雲州大儒俠」,不但創造當時電視收視率的新高,更讓劇中的主角史艷文成為家喻戶曉的偶像,開啟了後來霹靂布袋戲成功經營的先驅,因此金光布袋戲在台灣布袋戲發展史中,可說是寫下最具生命力原創特色的一章。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887
下載數:8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724.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