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台灣金屬?業公司
1955年,因國營事業企業化政策,臺灣金銅礦物局改組為「臺灣金屬礦業股份有限公司」,一方面聘任日籍顧問,一方面與西方國家交流礦業方面的技術與資訊,於是無論是在採、選礦的方法與技術上都有新的進展。1960年代國際金價持續低迷,加上難以發現黃金富礦體,採金已無利可圖,反而銅礦的產量穩定成長,遂使臺金公司生產重心則轉為經濟效益高的銅礦,甚至形成「以銅養金」的特殊現象,成為全臺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銅礦公司。另兼營金、銀、銅、鋁等加工,也利用培燒出來的二氧化硫氣體製造硫酸,早期亦曾出產黃鐵礦,提供台灣肥料公司煉製肥料使用。從日治時期開始,金瓜石產銅方式為「礦水收銅」,因本山礦體屬於金銅礦脈,從坑道流出的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的銅離子,將礦水導入放滿廢鐵片的沈澱池,藉由銅離子的氧化還原作用,在鐵片上置換出銅結晶。收集一噸的銅約需要三至五噸的廢鐵,是廢鐵的高度回收再使用。但取銅作業需動用大批人工將鐵片翻洗,沖刷鐵片上結晶的銅,流入沈澱池中,成為泥銅,經過濾再將沉澱銅泥送到煉銅廠,提煉精銅及金銀沉澱物。臺金公司曾在水湳洞設立大型沈澱銅工廠,卻在1987年的颱風風災中損毀,已無遺址。1973年後,金瓜石礦山就很少產金了,由採選改為治煉、加工,發展金絲、鋁線生產,供應國內新興電子產業。甚至為了降低採金成本,於1978年在本山、樹梅及第三長仁礦體進行大規模的重機械露天開採。1980年,配合政府發展基本原料工業政策,供應國內銅市場需要,興建年產電解銅5萬公噸及硫酸175000公噸之禮樂煉銅廠,完成金、銅的採、選、煉及加工的一貫作業系統。1987年,不堪負荷禮樂煉銅廠的高額貸款,持續經營三十二年的臺金公司宣佈結束營業,將公司資產與土地轉賣給台灣糖業公司與台灣電力公司共有。
關鍵字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60
下載數:4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667.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