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布列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解決193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與金融的失序,關稅壁壘的盛行以及穩定金融,1944年,由美國為首的44個同盟國於新罕布夏州的布列頓森林市(Bretton Woods),共同商討如何重建戰後國際經濟的新秩序,這即是「布列頓森林會議」。在會議中,美國主導全局,並認為美元與美國經濟在戰後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未來的國際經濟,也應在商業自由主義的理論基礎上,朝向貿易自由化、開放市場,與金融穩定的方向邁進。傳統經濟強國─英國在會議中也不遑多讓,在著名經濟學家凱因斯(John M. Keynes)的建議下,英國傾向賦予政府在處理經濟問題例如失業與通貨膨脹時更多的力量,這似乎與美國之前所期待的自由放任的經濟發展有些落差,不過,布列頓會議最終仍達成共識,並且確立戰後國際經濟運作的新架構與基本規範。會議中決議設置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與國際復興暨開發銀行(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BRD )或稱之為世界銀行(World Bank)兩大機構,來執行戰後的重建與發展計畫。鑒於戰前關稅壁壘的問題嚴重,1945年,美國建議可仿效聯合國會員國的方式,成立國際貿易組織(International Trade Organization ITO),以補強布列頓森林體系在管理國際貿易方面的缺憾。當時學者也期盼上述三大組織能成為戰後金融與貿易體系的三大支柱。國際貨幣基金主要擔任世界各國中央銀行的中央銀行,提供各國中央銀行融資,以調節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世界銀行在1948年以前是負責戰後歐洲地區的重建,並以復興歐洲為主要階段性的目標。1948年以後,則協助會員國經濟發展,與改善落後地區人民的生活水準。國際貿易組織則致力於消除關稅壁壘與建立國際貿易秩序,並期望在無歧視的多邊基礎上擴展貿易、運用資源、提升人民生活水準,然而該組織卻因美國國會的反對無疾而終。因而只好以23國在貿易自由化上對部份關稅減讓的承諾,作為國際貿易的談判平台,該承諾後來納入一份稱之為「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iffs and Trade GATT),一直到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成立才具備正式組織與強制執行能力。事實上,美國在這三大組織中均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這固然是由於戰後美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取代英國成為國際經濟秩序的領導者,另一方面,則是美國奉行霸權穩定論所建構出來的布列頓森林體系,此外固定匯率的金融政策、美元成為世界通行的貨幣等也都是美國強力主導下的重要經濟成果。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957
下載數:10
點讚數:1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576.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