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Cheilopogon cyanopterus (黑鰭鬚唇飛魚)
學名:Cheilopogon cyanopterus(黑鰭鬚唇飛魚)
俗名:青翼鬚唇飛魚、飛烏、黑鰭飛魚
棲息深度:0 - 20公尺
形態特徵:體延長,略側扁。體長為頭長之4.1-4.7倍,為體高之4.9-5.7倍。頭長短於背鰭起點至尾鰭上葉起點之間距。吻鈍短。口開於前端,下頜略突出;兩頜有齒,齒細小;腭骨具弱齒。鼻孔兩對,大形,近於眼前。鰓裂寬,鰓膜在喉峽部游離;鰓耙數5-7 + 16-18 = 21-24。鰾大,向後延長;腸簡單,無幽門及盲囊。體被圓鱗,大而薄,易脫落;頭部多少被鱗;側線甚低,近腹緣,在胸部不分枝,具鱗51-57;背前鱗35-40;側線上鱗8-9。背鰭無棘,位於體之後部,具軟條12-15,鰭膜上具黑色斑;臀鰭起點在背鰭第5-6軟條基底之下方,具軟條9-10;胸鰭末端達背鰭後部基底,第1鰭條不分歧,一致呈藍黑色,無暗色斑,另於鰭下緣具淡色帶;腹鰭長,末端達臀鰭基底,其基底位於鰓蓋後緣至尾鰭下葉起點間距之中央,呈灰色,無暗斑;尾鰭發達,深開叉,下葉較長。脊椎骨數44-46。幼魚下頜有2條鬚,有時較體長為長;背鰭高大。
棲所生態:大洋洄游性魚種,生活於近海或淺海域之表水層,同時也分布於開放水域。受驚嚇時會利用其特化的胸鰭躍出水面作長距離的滑翔。主要以橈腳類及端腳類等浮游生物為食。所產的卵團具有黏絲,可附著於漂游物或底棲海藻上。
地理分佈: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及大西洋區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臺灣分布於南部、北部、東北部及東部水域。
漁業利用:每年春夏季隨著黑潮洄游至臺灣北部、東部及南部沿海,是主要的漁期。可利用流刺網或定置網等漁法捕獲,或編織草蓆採收飛魚卵。成魚適合紅燒或煮湯,亦可曬乾食用;魚卵則利用於鹽漬,風味不錯。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推薦者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主動式
領域
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議題
海洋教育
核心素養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更新時間
2021-11-01
點閱數:128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a653-05.jpg (151KB)
Xray_ASIZP0066213.jpg (112KB)
ASIZP0700071.jpg (173KB)
ASIZP0700169.jpg (341KB)
Jheng0711.jpg (149KB)
NMMBOL004283.jpg (88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