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威爾遜主義
1913年,威爾遜發表國情咨文時,揭櫫個人外交政策的理念,這也是日後所謂的「威爾遜主義」(Wilson Doctrine)。他認為國際秩序的基石在於國際法和國與國之間的互信,而非權力平衡或互相勾心鬥角;他並建議國會批准仲裁條約,因為在他看來,國際爭端的解決,應仰賴具約束力的仲裁而非武力。他也認為,美國的影響力取決於是否公正無私,方能成為衝突雙方的仲裁者,一旦時機成熟,美國應將其價值與意識形態加以發揚光大,這包括:1.美國特殊的使命高於外交常態,使美國有義務擔任人類自由的模範。2.民主國家的對外政策在道德上高人一等,因為其人民天生愛好和平。3.對外政策應反映與個人道德相同的標準。4.其他國家無權主張不同的道德標準。威爾遜更進一步闡述,若要使上述概念普世化,則必須先有「集體安全」的認知,他認為世界必須是權力的共同體,而非權力的平衡,它必須是有組織的和平,而非有組織的敵對。?使此一概念制度化,威爾遜開始倡議成立「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一個由美國主導的國際組織,透過此一組織的監督,權力將臣服於道德之下,武力則受到民意的規範。威爾遜在巴黎和會所發表的演說亦明確指出:在這「國際聯盟」組織中,我們主要依恃的是一股偉大的力量,即全世界輿論的道德力量。萬眾矚目下所產生的清除、澄清與強制等影響力,好讓見不得陽光的事物,可經由世人普遍加以譴責的萬丈光芒中,予以適當的摧毀。然而,威爾遜的理想主義仍必須奠基於全球的共識之上,設若有些國家並沒有如此的認知與遵守的意願,則這一切的理想都將束之高閣,這也是國際聯盟最終失敗的因素之一。不過,威爾遜主義卻重新勾勒美國外交政策的新風貌,包括以善惡之爭定義外交問題,並賦予美國更多的歷史責任與全球使命。但是,美國的任重道遠終究不敵國際政治的現實,進而使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再起。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152
下載數:5
點讚數:1
分享數:1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573.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