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遠東的殖民
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於1901年擔任美國總統之後,美國的外交政策開始轉變。他是首位堅持美國有義務讓全世界感受其影響力,並應基於國家利益,讓美國與世界產生關聯的總統。他與前人不同的見解在於,認為除去不介入的利益外,美國還有真正的外交政策利益。因此,老羅斯福以為:美國與其他強國沒有兩樣,他並非獨一無二的道德化身,若美國的利益與他國相衝突,它有義務憑藉本身的實力取得優勢。老羅斯福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把門羅主義做最擴大的解釋,使其與當時的帝國主義理論結合,1904年,在他所自稱為門羅主義的「必然結論」中,提出此一見解:「在西半球,美國所堅守的門羅主義,可能迫使美國不論是多麼地不情願,仍不得不對惡名昭彰的惡行或無能,行使其國際警察權。」而相關的行動早已在此之前展開,包括1902年迫使海地解決與歐洲各銀行的貸款,1903年煽動巴拿馬動亂,使其成為全面性的動亂,直到美國在巴拿馬運河兩岸建立起主權屬於美國的運河區後,美國才協助當地居民獨立。1905年,多明尼加成為美國的財政保護國,1906年,美國軍隊佔領了古巴。這種強悍且以國家利益為優先的外交行動,即是老羅斯福聞名於世的「巨棒外交」(棒子)與「金元外交」(胡蘿蔔)。然而,老羅斯福並不以此為滿足,他的目標是要讓美國成為國際舞台上的要角,誠如他在國會發表的演說:「國際政治與經濟關係日益複雜且相互依賴,使所有文明上軌道的強國越來越有義務堅持對世界做適當的警察行為。」對於國際政治,老羅斯福也有其不同於他人的見解,特別在實力決定一切的世界中,他深信,「勢力範圍」的觀念即代表世事的自然法則。所謂「勢力範圍」是指:每個強國得以在廣大的區域內享有壓倒性的影響力。此外,老羅斯福也認為,當歐洲的權力平衡被破壞時,美國有必要挺身而出,協助歐洲再次恢復均勢的局面。所以,他在1906年的阿爾吉希拉斯會議(Algeciras Conference)中,理解到德國已對歐洲的均勢造成極大的傷害,故決定與英、法共同行動。至於在亞洲地區,老羅斯福認為潛在的威脅是俄國,因此他看好其對手日本,在日俄開戰後,美國雖宣布中立,但卻偏向日本那一邊,不過,老羅斯福也知道,真正對美國最有利的情況乃是讓俄國與日本持續對抗、相互節制彼此的行動,他也因地緣政治的考量,為日、俄進行調停,雙方最後於美國新罕布夏州的普茲茅斯港簽訂和約,讓日本僅取得有限的勝利,以繼續維持均勢的局面。老羅斯福也因此得到了諾貝爾和平獎。至於美國在中國所推動的「門戶開放政策」,也是?確保各強國在華商業機會均等,這不但是晚到國家的一大福音,該政策的背後仍是以權力政治作為最主要的考量。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20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571.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