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院哲學(Scholastic Philosophy,或譯為士林哲學)一詞源自「學校、學院」(schola)和「學院中人」(scholastic)兩字,合義為「學院中的學術」。經院哲學約興起於西元8世紀末,盛行於13世紀,而於14世紀末式微。中世紀初期,學者往往對聖經和教條加以闡述,或對文獻經籍進行註釋。西元8世紀以來,斯哥特 (John Scotus Eriugena 810?877)將神學研究導向對教義的合理性解釋,開啟理性主義的發展,奠定經院哲學日後在方法論和辯證的基礎。11世紀,大學成為經院哲學發展的重地,加以阿拉伯哲學和亞里斯多德學說漸次的引入,神學命題日益以問題分析的形式提出。歐洲學術研究的發展進入多元化和複雜化的階段,以上帝的存在、共相與個別之爭、信仰與理性的關係為討論的重心,展開長期的爭論,形成「唯名論」(nominalism)與「唯實論」(realism)兩大派別。經院哲學的主要人物有斯哥特、聖安瑟倫 (St. Anselm of Canterbury 1033?1109)、羅賽林 (Roscellin of Compiegne 1050?1125)、阿伯拉德 (Peter Abelard 1079?1142)、培根 (Roger Bacon 1220?1292)和大阿爾伯特 (Albertus Magnus 1206?1280)。直到13世紀,托馬斯.阿奎那擴大亞里斯多德學說和自然神學,進而將經院哲學推向中古哲學發展的巔峰。14世紀時,經院哲學開始衰落,神學與哲學日益分離,傳統形而上學被歸入信仰領域,邏輯與分析成為哲學的潮流。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在羅馬教會的改革運動中,經院哲學再度興起,但重心已轉移至自然科學和自然法理論的研究。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