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聯(U.S.S.R.)自1922年建國以來,以其軍事力量,建立一個以俄羅斯(Russia)為中心的聯邦共和國體制,聯邦下的各加盟共和國,政治、軍事、經濟均受嚴格控制,缺乏獨立自主的自由與力量,降低了各共和國對中央的凝聚力。蘇聯歷經史達林(Joseph Stalin,1878-1953)、赫魯雪夫(Nikita Sergeyevich Khrushchev,1894-1971)與布里茲涅夫(Leonid Ilyich Brezhnev,1906-1982)的統治、改革後,非但未能扭轉國家發展的健全穩定,反而形成超強軍事與跛腳經濟的畸形狀態,社會不安,人民生活水準低落。蘇聯的民族政策又採取推崇俄羅斯,貶抑其他民族的歧視政策,甚至大規模遷徙可能會反抗統治、脫離蘇聯的民族,造成了民族災難,為民族動亂伏下根源。戈巴契夫(Mik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1931-)1985年成為蘇共總書記,上臺之後,他推行溫和的經濟改革政策,主張以集約式的發展取代粗放制的經濟模式。在政治上主張民主化、公開化,宣布放棄布里茲涅夫主義(Brezhnev Doctrine),即放寬對東歐各國的內政干預,蘇聯內各加盟共和國的自主權力亦獲得發展。一連串的改革措施,並未獲得成效,依然無法遏止經濟的惡化,地下經濟加速擴大,營業額相當於GNP的10﹪。經濟改革的無力,政治無法進一步改革的不滿,使得戈巴契夫的政治聲望逐漸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擔任俄羅斯共和國總統的葉爾欽(Boris Nikolayevich Yeltsin,1931-2007)。1990年,戈巴契夫進一步改革政治,提出以「社會主義主權國家聯盟」取代「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事實上放棄了社會主義,各共和國獲得獨立自主的主權。激進的政治改革,引起蘇聯保守派人士的不滿,1990年8月19日,趁戈巴契夫至克里米亞(Crimea)渡假,副總統亞納耶夫(Gennadii Yanaev,1937-)發動軍事政變,意圖使戈巴契夫下臺,阻止政治改革。「八一九政變」(1991 Soviet coup d'etat attempt)的發生,使蘇聯有重返共產極權統治的可能,但在俄羅斯總統葉爾欽的領導反抗下,民眾支持的力量擊退了政變軍隊,促使政變活動的失敗。「八一九政變」後,戈巴契夫的聲望下跌,葉爾欽的聲望大幅提升,成為蘇聯的最高領導人,在他的授意下,打擊共產黨勢力,收回共黨的權力、資源。各加盟共和國方面,政變亦促使許多共和國紛紛獨立,如愛沙尼亞(Estonia)、拉脫維亞(Lativa)、烏克蘭(Ukraine)、亞美尼亞(Armenia)等國。1990年12月8日,在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Belarus)三國的主導下,廢除蘇聯,另邀集原加盟共和國成立新的政治組織-「獨立國協」(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蘇聯終止,戈巴契夫喪失了政治實權,原本的政治權力,由新成立的「獨立國協」與俄羅斯共和國的總統葉爾欽所取代;同時美蘇對立的冷戰局勢,亦正式終結,歷史上的第一個共產政權,畫下句點。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