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月革命的成功,使列寧(Vladimir Lenin)所領導的布爾什維克(Bolsheviks)建立共產主義政權,新政權建立之初,首先面對的挑戰,便是國內眾多的反抗勢力。臨時政府垮台之後,俄國各地仍有許多不贊同布爾什維克統治的勢力,其中包含舊俄時代的貴族與地主,以及支持立憲的中產階級人士。外國勢力亦對新政權抱持著敵視的態度,透過經濟與軍事援助反抗勢力,意圖扶持一個非布爾什維克執政的新政府。1917-1920年,蘇維埃政權(Soviet)成立之初的俄國,便在內戰中渡過,蘇維埃的軍隊由於崇尚代表工人的紅色,又稱為“紅軍”,與之敵對的“白軍”,則是以沙皇王室的代表顏色-白色,作為識別象徵。為因應內外交迫的險峻局勢,列寧先與同盟國締結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1914-1918),為此付出了龐大的代價,不但喪失了西部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地區的大量領土,更支付巨額的賠款,換取和平;其次推動土地改革,將地方上的貴族與地主勢力拔除,換取廣大農民的支持。在全力抵抗國內白軍攻擊與國外美、英各國軍隊的武裝干涉下,全國進入了“戰時共產主義”(War Communism,1918-1921)的體制,將國家全部資源投入內戰,雖然成功贏得了國內戰事的勝利,卻也對俄國經濟造成嚴重的破壞。內戰中,蘇維埃政權厲行共產統制經濟與強制性的資源壟斷分配,有效掌握了國家的資源,然而對於廣大的平民,造成巨大的經濟創傷;企業的國有化、對糧食的壟斷等措施,使物價急速上漲,形成嚴重的通貨膨脹。1921年,俄國發生饑荒,經濟的蕭條,再加上糧食的短缺,終於使長久累積的問題爆發,數百萬人民餓死,各地發生暴動,革命有一觸即發的危險,促使蘇維埃政權重新檢討戰時共產主義的持續推行。1921年3月,俄共推行“新經濟政策”(New Economic Policy,1921-1925),作為修正戰時共產主義所推行的過度極端政策,放棄了直接過渡到實行共產主義統治的方式,改採先行發達社會經濟,穩定社會民生的手段。以實物稅(Scissors Crisis)取代餘糧徵集制,恢復了市場上的自由貿易;但卻因工業產品與農產品價格間的差距,農民收入降低,難以購買工業製成品,導致農民不賣產品、生產意願低落,出現飢荒。同時又推行國家資本主義,利用國內外資金發展工商業,更透過租讓制,將外國的技術與資本引入俄國,發達社會經濟。1924年,列寧去世,由布哈林(Nikolai Ivanovich Bukharin,1888-1938)繼續執行新經濟政策,至1925年停止;五年多的推行,成功地使俄國從內戰的殘破經濟中,逐漸恢復活力,社會的各方面也迅速發展。蘇俄至列寧去世時的1920年代中期,已逐步穩固了政權,開始發展國力,並向外宣傳共產主義,提倡世界革命。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6-02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