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歷山大一世(Aleksandr I Pavlovich,1801-1825)繼位為沙皇,他自小接受祖母凱薩琳大帝(Catherine Ⅱ the Great,1762-1796)的教育,擁有良好的學識,當政之後,運用俄國的影響力,參與歐陸的政治事務,先後與英國、普魯士結盟,共同對抗法國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的擴張野心。1804年,組成第三次反法大同盟,俄普奧三國聯軍攻打法國,不幸戰敗,俄法關係交惡;1812年,拿破崙遠征俄國,俄國採取堅壁清野的方式,獲得慘烈的勝利;萊比錫戰役後,拿破崙帝國崩解,亞歷山大一世成為歐陸聲望最高的君主。1814年,他倡議召開維也納會議(Congress of Vienna,1814-1815),重新劃分歐陸的政治版圖,更於1815年,成立俄、普、奧三國為主的神聖同盟(Holy Alliance),鎮壓歐洲各地層出不窮的革命火燄。對內他有條件地使農奴以金錢換取自由,但拿破崙所傳布的法國大革命思想,已對俄國造成一定的影響,史佩蘭斯基(Mikhail Mikhailovich Speransky,1772-1839)所領導的政治改革,為俄國的專制統治,埋下了不安的因子。尼古拉一世(Nicholas I,1825-1855)是亞歷山大一世(Aleksandr I Pavlovich,1801-1825)的弟弟,1825年繼位。當時俄國的青年軍官與貴族受到法國大革命與西班牙等地革命的影響,決定透過革命的手段來推翻沙皇政權,建立新的政治制度。1825年12月,十二月黨人發起革命(Decembrist revolt),因準備不足而失敗。十二月黨人革命,暴露出俄國的政治制度與社會,亟需進行全面性的改革,以因應層出不窮的弊端與缺失;於是眾多的知識份子紛紛投入改革運動,如普希金(Alexander Sergeyevich Pushkin,1799-1837)、別林斯基(Vissarion Grigoryevich Belinsky,1811-1848)等人。尼古拉一世為確保沙皇的專制統治,採取強制的軍事獨裁統治,對於政治的異議人士、革命份子,皆採取嚴厲的鎮壓措施,大批的反抗者遭到逮捕,被處以囚禁或流放的刑罰。1830年,鎮壓波蘭的革命;1833年,與普魯士、奧地利組成神聖同盟,共同鎮壓歐洲各地的自由、民族主義運動,因而被稱為是“歐洲憲兵”。1848年,歐洲再次掀起一連串的革命,迫使尼古拉一世轉而加強對國內的控制。1853年,俄土戰爭爆發,俄國獲勝,擴大在黑海沿岸的領土,不料卻引起英、法的干涉,發生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1854-1856),俄國戰敗,尼古拉一世在失意中去世,俄國喪失獲得黑海出海口的權利。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6-02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